什么是灰指甲
灰指甲医学称甲真菌病,由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引起,病因有真菌感染及易感因素,临床表现有甲下型、浅表型、白色念珠菌性等,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和真菌学检查,预防需保持个人卫生、注意生活习惯、增强免疫力。
一、灰指甲的定义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
二、灰指甲的病因
1.真菌感染
皮肤癣菌:是引起灰指甲最常见的真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这些真菌具有嗜角质的特性,会侵袭甲板和甲下组织,破坏甲的正常结构。在生活中,若与患有皮肤癣菌感染疾病(如足癣)的人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就容易感染皮肤癣菌而引发灰指甲,尤其对于那些本身足部多汗、鞋子不透气的人群,更易成为皮肤癣菌的“攻击”目标,因为潮湿温暖的环境有利于真菌的生长繁殖。
酵母菌:常见的有白念珠菌等。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且高血糖环境适合酵母菌生长,这类人群患灰指甲中由酵母菌引起的比例相对较高。
非皮肤癣菌:如霉菌等,也可导致灰指甲,但其引发的情况相对较少见,通常在长期接触特殊化学物质、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等情况下容易感染。
2.易感因素
年龄:中老年人相对年轻人更容易患灰指甲,随着年龄增长,甲的生长速度减慢,甲的结构也会发生一定变化,如甲板变薄、弹性降低等,同时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更易受到真菌侵袭。儿童患灰指甲相对较少,但如果有家族遗传易感性、患有某些影响免疫功能的先天性疾病等情况,也可能患病。
性别:一般来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性由于从事一些需要经常接触水、化学物质或穿着不透气鞋子等工作的情况相对较多,所以患灰指甲的几率可能略高于部分女性,但这并非绝对。
生活方式:长期手部浸水(如经常洗碗、洗衣等)、足部多汗且鞋子不透气(如喜爱穿运动鞋但不经常更换袜子和鞋垫)、指甲外伤(如频繁美甲、踢足球等导致指甲受损)等生活方式因素都会增加患灰指甲的风险。例如,频繁美甲会破坏指甲表面的保护层,使真菌更容易侵入;踢足球时指甲受到碰撞外伤,若此时皮肤有破损,真菌就可能趁机感染。
病史:患有手足癣、银屑病、湿疹等疾病的人,由于自身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或免疫状态异常,更容易并发灰指甲。比如患有手足癣的患者,真菌很容易从手部或足部的癣病灶蔓延至指甲部位,引发灰指甲。
三、灰指甲的临床表现
1.甲下型灰指甲
常从甲板两侧或末端开始发病,最初表现为甲板表面出现小的凹陷或沟纹,随着病情发展,甲板会增厚、变色,颜色可呈灰白色、黄色、褐色等,甲板与甲床逐渐分离,甲下可堆积碎屑。例如,甲板增厚后会变得不平整,影响手指或脚趾的正常功能,如抓握物品、行走等都会受到一定影响。
2.浅表型灰指甲
多表现为甲板表面有白色的斑点或斑块,逐渐扩大,使甲板失去光泽,变得粗糙。这种类型相对较轻,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向深层发展,累及整个甲板。
3.白色念珠菌性灰指甲
常发生在指(趾)甲周围,表现为甲床红肿、疼痛,甲板可能出现变质、增厚等情况,多见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等。
四、灰指甲的诊断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指甲的外观变化,如颜色、厚度、表面状态等初步判断是否为灰指甲,但仅靠临床表现有时难以确诊,需要进一步检查。
2.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甲碎屑或甲下角质物,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若能看到真菌菌丝或孢子,可初步诊断为甲真菌病。但直接镜检的阳性率有限,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
真菌培养:将病甲碎屑接种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真菌生长情况,不仅可以明确是否有真菌感染,还能确定真菌的种类,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不过真菌培养需要一定时间,一般需要1-3周。
五、灰指甲的预防
1.保持个人卫生
经常清洁手部和足部,保持皮肤干燥,尤其是趾间。每天用温水清洗手脚后,要及时擦干,特别是脚趾缝之间。对于多汗的手脚,可以使用爽身粉等保持干燥。
避免与他人共用拖鞋、毛巾、指甲刀等物品,防止交叉感染。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场所,尽量使用自己的拖鞋和毛巾,减少接触公共物品的机会。
2.注意生活习惯
选择透气性好的鞋子和袜子,保持脚部通风。对于容易出汗的人,可以选择吸汗性好的棉袜,并经常更换袜子。鞋子也应定期晾晒,保持内部干燥清洁。
避免指甲受伤,在进行家务劳动、运动等可能损伤指甲的活动时,要注意保护指甲,如戴手套做家务、运动时注意防护脚趾等。
对于患有手足癣等皮肤疾病的人,要积极治疗,防止病情蔓延至指甲引发灰指甲。例如,患有足癣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直到完全治愈,避免真菌传播到指甲。
3.增强免疫力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保证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以维持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量,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对于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身体状况,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采取措施提高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