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原发于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由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恶性增殖累积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学因素(如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和微环境因素(骨髓、淋巴结微环境影响细胞存活等);临床表现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略高,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诊断靠血常规、骨髓穿刺、淋巴结活检;预后与临床分期、遗传学异常、患者一般状况相关,分期高、有不良遗传学异常、一般状况差者预后差。
一、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定义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一种原发于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它主要是由单克隆性小淋巴细胞恶性增殖累积,浸润正常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最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一种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疾病。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1.遗传学因素
染色体异常较为常见,例如13号染色体长臂缺失(del(13q))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最常见的染色体异常,约见于50%-60%的患者。这种染色体异常会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导致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障碍。不同的遗传学异常与疾病的预后等密切相关,比如伴有17p缺失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因为17p上有重要的抑癌基因TP53,该基因缺失会影响细胞的凋亡等调控机制。
某些基因突变也参与发病,如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VH)基因突变情况与预后相关。有IgVH基因突变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因为这提示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相对较高,增殖活性相对较低;而无IgVH基因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差。
2.微环境因素
骨髓微环境、淋巴结微环境等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存活、增殖和分化有重要影响。骨髓微环境中的基质细胞、细胞因子等可以为白血病细胞提供生存支持。例如,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0(IL-10)等,可能会促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的存活,抑制其凋亡。淋巴结微环境中的滤泡树突细胞等也与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免疫逃逸有关,白血病细胞可以借助淋巴结微环境中的分子信号来维持自身的增殖状态并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
三、临床表现方面的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
1.年龄
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发病高峰年龄在60-80岁之间。儿童时期非常罕见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逐渐衰退,造血干细胞等发生克隆性变异的概率增加。老年人的免疫系统监视功能下降,对异常克隆细胞的清除能力减弱,使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老年人群中更易发生。
2.性别
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具体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但可能与男性的一些生理特点、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有研究推测可能与男性接触某些环境因素的概率不同或者体内激素对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调控差异有关,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明确具体的性别相关发病机制。
3.生活方式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可能增加发病风险,如长期接触苯等有机溶剂的人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几率可能会升高。另外,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间接增加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可能性。不过目前关于生活方式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确切的因果关系还需要更多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来证实,但从机体整体健康角度来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降低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在内的多种疾病风险是有益的。
四、诊断相关内容
1.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常增高,多在(30-200)×10/L之间,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通常>50%,且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但需要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淋巴细胞增多相鉴别,例如病毒感染等引起的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反应性淋巴细胞增多一般淋巴细胞比例多不超过50%,且为不成熟的淋巴细胞比例较少。
2.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占40%以上,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正常的骨髓造血细胞如粒细胞、红细胞等的比例会受到抑制。通过骨髓穿刺可以明确骨髓中白血病细胞的浸润情况,对于疾病的诊断和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3.淋巴结活检
对于肿大的淋巴结进行活检,可见正常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肿瘤性淋巴细胞弥漫性浸润。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进一步明确淋巴细胞的表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通常表达CD19、CD20、CD5、CD23等抗原,而不表达CD10、FMC7等抗原,这有助于与其他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相鉴别。
五、预后相关因素
1.临床分期
Rai分期和Binet分期是常用的临床分期方法。Rai分期根据外周血、骨髓中淋巴细胞数量以及有无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分为0-Ⅳ期,分期越高预后越差。Binet分期根据淋巴结肿大累及的区域分为A、B、C三期,C期患者预后相对较差。一般来说,分期较早的患者,体内白血病细胞负荷相对较低,预后相对较好;而分期较晚的患者,白血病细胞广泛浸润,预后较差。
2.遗传学异常
如前面提到的17p缺失、11q缺失等不良遗传学异常的患者预后较差。而具有有利遗传学异常如13q缺失但无11q、17p缺失等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因为遗传学异常影响了白血病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如17p缺失导致TP53功能丧失,使得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更容易复发等,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3.患者一般状况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化疗等治疗的耐受性较差,预后相对年轻患者可能更差。另外,患者的体能状态评分(如ECOG评分)也与预后相关,体能状态评分较好的患者能够更好地耐受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