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康复治疗方案
脑卒中康复治疗包括早期康复介入、运动功能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认知康复训练及康复辅助器具应用。早期康复介入有良肢位摆放和关节活动度训练;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涵盖坐位平衡、站立、步行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失语症和构音障碍训练;认知康复训练包含注意力和记忆力训练;康复辅助器具应用涉及矫形器和轮椅的选择与使用,各部分训练针对不同情况且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早期康复介入
1.良肢位摆放
对于卧床患者,需注意保持正确的肢体位置,预防关节挛缩和变形。例如,仰卧位时,头部垫软枕,避免过伸、过屈或侧屈;患侧肩部用软枕垫高,上肢伸展、外旋,手腕背伸;患侧臀部垫软枕,下肢伸展、稍屈髋屈膝。良肢位摆放可在发病早期就开始实施,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为后期康复训练创造良好条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适用,对于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良好的良肢位摆放能减少并发症对康复的不利影响。
2.关节活动度训练
在生命体征稳定后(一般发病48小时后)即可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包括患侧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的被动活动。如肩关节可进行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方向的活动,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每天3-4次。关节活动度训练能防止关节僵硬,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强度可根据其耐受程度适当调整,对于老年患者,活动幅度不宜过大,避免引起不适或加重损伤;年轻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力度,但也需在安全范围内。
二、运动功能康复训练
1.坐位平衡训练
当患者具备一定的躯干控制能力后开始坐位平衡训练。从无支撑坐位平衡训练开始,逐渐过渡到有支撑及站立位平衡训练。患者坐在床边或椅子上,先练习保持坐位平衡,然后进行左右侧方倾斜、前后方向移动等训练。坐位平衡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躯干控制能力,为站立和行走打下基础,不同性别患者在训练中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伏案工作者可能在坐位平衡恢复上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和训练。
2.站立训练
在患者能保持良好坐位平衡后,可进行站立训练。开始时可借助辅助器具如平行杠、轮椅等进行站立练习,逐渐过渡到无辅助器具站立。站立训练能帮助患者适应体重转移,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一般每天训练2-3次,每次训练时间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对于有肥胖病史的患者,站立训练需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出现血压波动等情况。
3.步行训练
当患者站立平衡较好且下肢肌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进行步行训练。首先进行步行准备训练,如在平行杠内练习迈步、重心转移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平行杠外步行。步行训练是恢复患者行走功能的关键环节,不同年龄患者的步行训练进度不同,儿童患者由于骨骼肌肉发育未完全成熟,步行训练需更谨慎;老年患者则要注意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
三、语言康复训练
1.失语症训练
对于存在失语症的患者,根据失语症的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运动性失语症主要进行发音训练,从简单的单音开始,逐渐过渡到单词、句子;感觉性失语症主要进行听理解训练,通过听指令做动作等方式进行;命名性失语症主要进行物品命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可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每天训练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不同性别患者在语言康复训练中可能存在差异,女性患者有时在语言表达细腻度上可能恢复相对较好,但具体还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训练。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生活方式的患者,语言康复训练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改变不良生活方式以促进康复。
2.构音障碍训练
构音障碍患者主要进行构音器官运动训练,包括口唇运动、舌运动、下颌运动等训练。例如进行口唇的闭唇、撅唇、咧嘴等运动,舌的前伸、后缩、左右侧伸等运动,下颌的开颌、闭颌等运动。通过这些训练来改善构音器官的功能,提高发音的清晰度,训练频率一般为每天2-3次,每次15-20分钟。对于儿童构音障碍患者,要结合其心理特点进行趣味性训练,以提高训练依从性。
四、认知康复训练
1.注意力训练
对于存在认知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的患者,可采用划销训练、数字广度训练等方法。划销训练是让患者在一系列数字或图形中划去指定的内容,以训练注意力的集中和分配;数字广度训练是让患者重复听到的数字,逐渐增加数字长度来训练注意力广度。注意力训练可每天进行1-2次,每次10-15分钟。不同年龄患者的注意力训练难度和强度不同,老年患者注意力容易分散,训练时可适当缩短单次训练时间,增加训练次数。
2.记忆力训练
记忆力训练可采用物品定位记忆、数字记忆等方法。物品定位记忆是让患者记住物品在空间中的位置,然后进行回忆;数字记忆是让患者记忆一系列无意义数字并进行复述和回忆。记忆力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认知功能,对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都有重要意义,如对于有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记忆力训练能帮助其更好地恢复日常认知功能。
五、康复辅助器具的应用
1.矫形器
根据患者的肢体功能障碍情况选择合适的矫形器,如上肢矫形器可用于维持上肢功能位,帮助患者进行功能训练;下肢矫形器可用于辅助站立和步行。矫形器的使用能为患者的康复训练提供支持,不同年龄患者选择矫形器时要考虑其生长发育或身体的老化情况,儿童患者矫形器需定期调整以适应生长,老年患者则要选择舒适度高且能有效辅助功能恢复的矫形器。
2.轮椅
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轮椅是重要的辅助器具。选择合适的轮椅要考虑患者的体重、身高、残疾程度等因素。使用轮椅时要注意正确的坐姿和操作方法,确保患者安全。对于有特殊病史如脊柱病变的患者,选择轮椅时要特别注意座椅的高度、靠背的角度等是否符合患者的身体状况,以避免加重脊柱损伤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