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急性消化道出血有多种症状表现及不同病因相关特点,症状表现包括呕血与黑便、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贫血相关表现、发热等;不同病因如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肠道肿瘤导致的急性消化道出血各有其机制及具体表现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在各表现及病因相关情况上存在差异。
一、症状表现
(一)呕血与黑便
1.机制:急性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消化道排出,若出血部位在幽门以上,血液可经口腔呕出形成呕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作用,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使粪便呈黑色,即黑便,其质地多黏稠,形似柏油,故也称为柏油样便。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消化道出血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呕血与黑便的表现可能因出血量及出血速度不同而有不同程度体现;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老年人,本身胃肠道功能及代偿能力较差,出血后呕血与黑便的表现可能更易出现休克等严重情况的相关伴随症状。
2.具体表现:少量出血时,呕血可能不明显,仅表现为黑便颜色稍深;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呕血,呕血颜色可因出血速度和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若出血速度快、量多,呕血可呈鲜红色或暗红色,黑便则更显柏油样且量较多。
(二)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
1.机制:急性大量失血可导致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进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这是因为机体为保证重要脏器(如心、脑等)的血液供应,会发生血液重新分布,外周血管收缩。不同年龄阶段对此的耐受能力不同,儿童由于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出现的速度可能更快;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心脑血管等基础疾病,在发生急性消化道出血导致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时,更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
2.具体表现:早期可表现为头晕、乏力、心慌、出汗等,随着出血量进一步增多,可出现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呼吸急促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等。例如,轻度失血时脉搏可能在100次/分左右,血压可无明显下降;中度失血时脉搏加快至100-120次/分,收缩压可降至90-100mmHg;重度失血时脉搏细弱难触及,收缩压可低于90mmHg甚至更低,出现休克表现。
(三)贫血相关表现
1.机制:急性出血后,机体发生贫血,这是因为丢失了大量的红细胞。贫血会导致机体各组织器官供氧不足,从而出现一系列表现。不同性别在贫血时的感受可能有差异,女性可能更易察觉到自身因贫血导致的体力下降等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贫血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更为显著,可能出现生长迟缓等情况;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肺功能减退,贫血会进一步加重心肺负担,导致胸闷、气短等症状加重。
2.具体表现: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口唇及甲床苍白等,还可伴有活动后气短、心悸等,严重贫血时可出现头痛、耳鸣、记忆力减退等。儿童贫血时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生长发育缓慢等;老年人贫血时除上述表现外,还可能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如原本有冠心病的老年人可因贫血导致心绞痛发作等。
(四)发热
1.机制:急性消化道出血后,血液被吸收可导致吸收热,另外,出血后机体抵抗力下降,也可能合并感染而出现发热。不同年龄人群发热的特点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导致发热的可能性相对较高;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即使少量出血也可能因吸收热或合并感染出现发热,且老年人发热时可能表现不典型,如体温升高不明显但仍有感染相关表现。
2.具体表现:一般体温在38℃左右,少数可高于38.5℃。如果是合并感染导致的发热,还可能伴有相应感染部位的症状,如呼吸道感染时可出现咳嗽、咳痰等,泌尿系统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
二、不同病因相关表现特点
(一)消化性溃疡导致的急性消化道出血
1.机制:消化性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自身消化作用导致,当溃疡侵蚀血管时可引起出血。不同年龄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及表现有差异,儿童消化性溃疡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感染等因素相关,出血表现可能相对突然;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因素相关,出血前可能有上腹部疼痛病史,出血后疼痛症状可能缓解。
2.具体表现:患者多有上腹部疼痛病史,疼痛性质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出血前疼痛可能加重,出血后疼痛可减轻或缓解,同时伴有呕血、黑便等表现。
(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导致的急性消化道出血
1.机制:多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破裂引起出血。不同年龄人群中,肝硬化的病因有所不同,儿童肝硬化多与先天性胆道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相关,老年人肝硬化多与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相关。对于儿童患者,除了消化道出血表现外,还可能伴有原发病相关的生长发育异常等表现;老年人则可能同时伴有肝硬化相关的其他表现,如腹水、黄疸等。
2.具体表现:出血量大,常为呕血,呕血多为鲜红色,黑便也较为明显,患者可能迅速出现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如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同时可能伴有肝硬化相关的体征,如肝脾肿大、腹水等。
(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导致的急性消化道出血
1.机制:多与应激、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大量饮酒等因素相关,胃黏膜出现急性糜烂和出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不同,长期大量饮酒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者(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需长期服药者)发病风险较高;不同年龄人群中,老年人由于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服用药物种类多,更易发生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导致的出血。
2.具体表现:患者可能有应激因素接触史(如严重创伤、大手术等)或服药、饮酒等病史,主要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出血量可多可少,若为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黑便,出血量较多时可出现呕血及失血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四)肠道肿瘤导致的急性消化道出血
1.机制:肠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肿瘤组织缺血坏死可导致血管破裂出血。不同年龄肠道肿瘤的类型有所差异,儿童肠道肿瘤相对少见,多为良性肿瘤,但也有恶性可能;老年人肠道肿瘤多为恶性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等。不同病史的患者,如既往有肠道息肉病史者,发生肠道肿瘤导致出血的风险相对较高。
2.具体表现:除了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表现外,还可能伴有肠道肿瘤相关的表现,如腹痛、腹部肿块、排便习惯改变等。儿童肠道肿瘤导致出血时可能伴有生长发育受影响等情况;老年人则可能同时伴有消瘦、乏力等全身消耗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