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脑卒中类型,发病机制包括血管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病变)和血液成分改变(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机制异常),临床表现有一般症状(突然神经功能缺损、头痛头晕)和不同脑血管供血区受损表现,诊断靠影像学(头颅CT、MRI)和血管检查(脑血管造影、TCD),治疗原则为早期再灌注(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和神经保护治疗,预防要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改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一、定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是脑卒中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80%。
二、发病机制
1.血管病变
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血管病变原因。动脉壁上形成粥样斑块,导致血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例如,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的粥样硬化病变,会使脑部供血区域的血流减少。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风险有所差异,一般中老年人群更容易受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长期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等不良生活方式和基础疾病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小动脉病变:如高血压引起的脑内小动脉硬化,可导致微小动脉瘤形成,在血压波动时容易破裂出血,但也可引起小动脉闭塞,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高血压患者如果血压控制不佳,发生小动脉病变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显著升高。
2.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黏稠度增加: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会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异常增多,导致血液黏稠度大幅升高,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形成血栓,引发脑缺血。长期脱水的人群也可能出现血液黏稠度相对升高的情况,增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凝血机制异常:例如,心房颤动患者心房内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血管,造成脑血管栓塞,引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家族性易栓症病史的人群,其体内凝血机制存在先天性异常,发生血栓形成导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高于常人。
三、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突然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见的有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患者可能无法正常持物、行走;面部口角歪斜,表现为流涎、讲话漏风等;言语不利,包括说话不清、理解困难等。这些症状在数秒至数分钟内达到高峰。例如,患者突然发现自己拿不住筷子,或者半边脸感觉麻木、嘴巴歪向一侧。
头痛、头晕:部分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头痛和头晕,头痛可以是胀痛、刺痛等多种形式,头晕可表现为站立或行走不稳。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头痛、头晕的耐受和感知可能与年轻人不同,需要更细致地观察。
2.不同脑血管供血区域受损的表现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受累: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如果是优势半球受累,还会伴有失语症。比如,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受损,患者可能出现不能说话或者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情况。
椎-基底动脉供血区受累:常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对于有颈椎病史的人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颈椎病变可能影响椎动脉的血流。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在发病24小时内,头颅CT可能显示正常,或者在早期出现低密度梗死灶。对于有头部外伤史或其他可能影响CT诊断的情况需要特别注意。在儿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头颅CT同样是初步筛查的重要方法,但要考虑儿童的辐射耐受等问题。
头颅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更高,尤其是在发病数小时内,就可以发现脑梗死病灶。弥散加权成像(DWI)能够更早地检测到缺血半暗带,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选择MRI检查可以避免X射线辐射的影响。
2.血管检查
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脑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但这是一种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对于准备进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脑血管造影来评估病情。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以检测颅内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流方向等,有助于评估脑血管的通畅情况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在基层医疗单位,TCD因其无创、简便的特点,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初步筛查手段之一。
五、治疗原则
1.早期再灌注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需要在发病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内)进行评估和应用。静脉溶栓可以使堵塞的血管再通,挽救缺血半暗带,改善预后。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老年患者,在进行静脉溶栓前需要更谨慎地评估其全身状况和出血风险。
动脉溶栓及血管内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在合适的时间窗内可以考虑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血管内治疗手段。这些治疗方法能够更直接地开通闭塞血管,但对操作技术和时间要求更高。
2.神经保护治疗
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保护神经细胞,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例如依达拉奉等药物,通过清除自由基等机制发挥作用。神经保护治疗往往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与再灌注治疗联合应用。
六、预防措施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应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主张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得更低。老年人血压调节能力较差,在降压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血压波动过大。
高脂血症:通过饮食控制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将血脂水平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应控制在2.59mmol/L以下(高危患者)。有家族性高脂血症病史的人群需要更加严格地管理血脂。
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使血糖水平接近正常范围,减少糖尿病对血管和神经的损害。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过程中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
2.改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提倡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食物的摄入。例如,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饮食结构上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调整,比如老年人可能需要更加注重易消化的食物摄入。
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压、改善血脂和血糖水平,但要注意运动的安全性,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身体损伤。
戒烟限酒:吸烟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绝对避免饮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