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人如何康复
脑出血病人康复包括康复评估、康复训练阶段划分及内容、康复辅助措施和康复中的注意事项。康复前需专业医生全面评估以制定个性化方案;康复训练分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各阶段有不同训练内容;康复辅助措施有物理因子治疗和辅助器具使用;康复中要注意安全、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
一、康复评估
脑出血病人康复前需由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神经系统功能评估(如肌力、肌张力、反射等)、认知功能评估、言语功能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等。通过评估明确病人的功能障碍程度和康复潜力,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依据。例如,肌力评估可通过徒手肌力测试判断肌肉力量情况,不同的肌力等级反映出肢体运动功能的不同受损程度,这对于后续康复训练强度的确定至关重要。
二、康复训练阶段划分及内容
(一)急性期康复(发病后1-2周内)
1.良肢位摆放:
对于卧床的脑出血病人,正确的良肢位摆放可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如仰卧位时,头部垫起,患侧肩部用枕垫起,使肩关节前屈约90°,患侧上肢伸展,手掌向上,手指伸展;患侧臀部和大腿下垫枕,使髋关节微屈、外旋;患侧膝关节下方垫薄枕,保持膝关节微屈。
侧卧位时,患侧在上的侧卧位可增加患侧感觉输入,促进患侧肢体的伸展;患侧在下的侧卧位可使患侧肢体处于放松状态,但时间不宜过长。
2.关节活动度训练:
由康复治疗师或家属帮助病人进行患侧肢体各关节的被动活动,包括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每个关节可进行屈曲、伸展、内收、外展、旋转等活动,每天进行2-3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10次,活动范围逐渐增大,但要避免引起疼痛和损伤。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病人,活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整活动幅度,以防止因过度活动导致关节损伤或加重病情。
(二)亚急性期康复(发病后2-4周)
1.床上训练:
翻身训练:教导病人进行向患侧和健侧的翻身训练。向患侧翻身时,病人双手交叉,健侧手握住患侧手,健侧腿屈曲插入患侧腿下方,然后利用健侧肢体的力量带动患侧肢体向患侧翻转;向健侧翻身时,病人先将健侧腿屈曲,然后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摆动,再带动身体向健侧翻转。通过翻身训练可改善病人的体位变换能力,预防压疮等并发症。
坐起训练:从卧位逐步过渡到坐位,可先进行床头抬高训练,逐渐增加床头高度,让病人适应后再进行坐起训练。坐起时可利用上肢的力量支撑身体,保持躯干的平衡。对于有认知障碍或平衡能力较差的病人,坐起训练需要在专人保护下进行,防止摔倒。
2.坐位平衡训练:
当病人能够坐稳后,进行不同体位的坐位平衡训练,如静态坐位平衡(保持坐位不变)、动态坐位平衡(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身体保持平衡)。通过坐位平衡训练可提高病人的坐位控制能力,为站立和行走训练打下基础。训练时可借助平衡训练器具,如平衡板等,根据病人的平衡能力逐渐增加训练难度。
(三)恢复期康复(发病4周后至6个月内)
1.站立训练:
在病人具备一定坐位平衡能力后,开始进行站立训练。可先在平行杠内进行站立训练,病人双手握住平行杠,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慢慢将身体重心移向患侧下肢,使患侧下肢承担部分体重,逐渐增加站立时间和难度。对于年老体弱或伴有骨质疏松的病人,站立训练要循序渐进,防止因站立时间过长或体重承担过多导致骨折等并发症。
站立训练有助于改善病人的肢体血液循环,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为步行训练创造条件。
2.步行训练:
当病人站立平衡较好且下肢有一定力量后,进行步行训练。可先进行摆臂训练和踏步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扶持步行、辅助步行(如使用拐杖等),最后进行独立步行训练。步行训练过程中要注意纠正病人的步行姿势,如患侧下肢的摆动、步幅等。对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人,步行训练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避免因过度劳累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
3.言语和认知训练:
言语训练:如果病人存在言语功能障碍,根据言语障碍的类型进行针对性训练。如运动性失语可进行发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等;感觉性失语可进行听理解训练等。言语训练可采用一对一训练、小组训练等方式,每天训练一定时间,逐渐提高病人的言语功能。
认知训练:对于有认知障碍的病人,进行注意力、记忆力、定向力等方面的训练。如通过拼图、数字连线等游戏进行注意力和记忆力训练;通过地图识别、时间地点识别等进行定向力训练。认知训练要根据病人的认知水平由易到难逐步进行,持续训练以促进认知功能的恢复。
三、康复辅助措施
(一)物理因子治疗
1.电刺激疗法:
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可用于促进神经肌肉的兴奋,改善肌肉力量和血液循环。对于脑出血后肢体瘫痪的病人,可通过电极片贴附在相应的肌肉部位,给予适当频率和强度的电刺激,刺激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电刺激疗法要在专业医生或治疗师的操作下进行,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调整参数。
2.功能性电刺激(FES):
FES可用于辅助瘫痪肢体的运动,通过刺激神经引起肌肉收缩,模拟正常的运动模式。例如,对于足下垂的病人,可使用FES刺激胫前肌,帮助病人背屈踝关节,改善步行功能。FES的应用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确保刺激参数合适,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二)辅助器具的使用
1.矫形器:
对于存在肢体畸形或关节挛缩的病人,可使用矫形器进行矫正和保护。如足下垂矫形器可帮助病人保持踝关节的正常位置,预防足下垂畸形进一步加重;腕关节矫形器可保持腕关节的功能位,防止腕关节挛缩。矫形器的选择和使用要由专业的康复医生或矫形师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定制。
2.助行器:
对于需要辅助步行的病人,助行器是常用的辅助器具。根据病人的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选择合适的助行器,如两轮助行器、四轮助行器等。使用助行器可帮助病人分担体重,提高步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使用助行器前,要对病人进行正确的使用方法培训,确保病人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助行器进行步行训练。
四、康复中的注意事项
(一)安全方面
1.防止跌倒: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尤其是站立和步行训练时,要确保训练环境安全,地面无障碍物,光线充足。对于平衡能力较差的病人,要有人在旁保护,防止跌倒造成二次损伤。
2.避免过度疲劳: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康复进展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时间,避免病人过度疲劳。过度疲劳可能导致病人身体抵抗力下降,影响康复效果,甚至引发其他并发症。
(二)营养支持
脑出血病人康复期间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摄入。对于吞咽困难的病人,要根据吞咽功能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饮食方式,如鼻饲饮食等,确保营养物质的摄入,促进身体的恢复。
(三)心理护理
脑出血病人由于肢体功能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原因,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鼓励病人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帮助病人树立康复的信心。例如,可通过与病人交流、倾听病人的诉求、介绍康复成功案例等方式,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促进病人的心理健康和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