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糖尿病的区别
糖尿病分为真糖尿病和假糖尿病,二者在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标准上均有差异。真糖尿病因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致慢性高血糖,1型与自身免疫等相关,2型与胰岛素抵抗等相关;假糖尿病由非糖尿病因素致血糖暂时升高或类似症状,包括应激、药物、妊娠性高血糖等。真糖尿病有典型症状及相应实验室检查异常,假糖尿病则有各自对应特点及诊断方式。
一、定义与病因差异
(一)真糖尿病
1.定义:是一种因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2.病因
1型糖尿病:多与自身免疫相关,遗传因素在其中起作用,例如某些特定基因位点的变异会增加患病风险,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等)可能触发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但也可发生于其他年龄段,性别差异在这一类型中不突出。
2型糖尿病:主要与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肥胖是重要的环境诱因,尤其是中心性肥胖,随着体重增加,脂肪细胞分泌的炎症因子等会干扰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同样关键,家族中有2型糖尿病患者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升高,发病年龄多在中年以后,但近年来由于肥胖儿童增多,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在一些生活方式不同的群体中可能有差异体现。
(二)假糖尿病
1.定义:指一些非糖尿病因素导致的血糖暂时升高或类似糖尿病症状的情况,但并非真正的糖尿病。
2.病因
应激性高血糖:在严重创伤、大手术、急性心肌梗死等应激状态下,体内会分泌大量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导致血糖短时间升高。例如严重外伤患者,由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激素水平变化使血糖暂时性升高,去除应激因素后,血糖可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与糖尿病的胰岛素分泌及作用异常无关。
药物性高血糖:某些药物可引起血糖升高,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它会影响糖代谢,促进肝糖原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服用某些抗精神病药物也可能干扰糖代谢引发血糖异常,这类情况停药或调整药物后,血糖大多能恢复。
妊娠性高血糖:妊娠中晚期,胎盘会分泌一些抗胰岛素样物质,使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若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出现血糖升高,称为妊娠糖尿病,分娩后多数患者血糖可恢复正常,但部分日后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这种情况与真正的糖尿病在病因和转归上有区别。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一)真糖尿病
1.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多饮、多食、多尿症状明显,体重迅速下降,可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常因突然出现的多饮、多尿、消瘦就医,若未及时治疗,酮症酸中毒可危及生命。
2.2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很多患者无明显症状,常在体检或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部分患者有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体重可正常或超重,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表现为蛋白尿、肾功能减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糖尿病神经病变引起手足麻木、感觉异常等。
(二)假糖尿病
1.应激性高血糖:主要表现为在应激因素存在时出现血糖升高,去除应激因素后,血糖恢复正常,一般无典型的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除非应激非常严重且持续时间长,才可能出现类似表现,但应激因素消除后血糖可恢复。
2.药物性高血糖:通常在使用相关药物期间出现血糖升高,停药或调整药物后血糖下降,自身无糖尿病的典型慢性并发症表现,除非长期使用药物导致血糖持续异常进而出现并发症,但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且在停药后并发症进展会减缓。
3.妊娠性高血糖:妊娠中晚期出现血糖升高,分娩后多数患者血糖恢复正常,一般无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表现,除非妊娠糖尿病未得到良好控制,可能在产后短时间内仍有血糖异常,但多数可恢复,与真正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逐渐进展不同。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一)血糖检测
1.真糖尿病
空腹血糖:1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常明显升高,多>7.0mmol/L;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可正常或升高,一般≥7.0mmol/L。
餐后血糖: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均明显升高,多>1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真糖尿病患者HbA1c一般>6.5%。1型糖尿病患者HbA1c水平通常较高,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情不同HbA1c有相应变化。
2.假糖尿病
应激性高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在应激因素存在时升高,去除应激因素后,空腹血糖可恢复正常范围(<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也可恢复正常,HbA1c一般正常,因为其反映的是较长时间的平均血糖,应激导致的短时间血糖升高未影响HbA1c水平。
药物性高血糖:在使用相关药物期间血糖升高,停药后血糖可恢复正常,HbA1c一般正常,除非长期使用药物导致血糖持续异常较长时间,才可能有HbA1c轻度升高,但通常低于真糖尿病患者的水平。
妊娠性高血糖:妊娠中晚期血糖升高,空腹血糖≥5.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8.5mmol/L,分娩后多数患者血糖恢复正常,HbA1c在妊娠期间可能轻度升高,分娩后可恢复正常范围。
(二)胰岛素及C肽检测
1.真糖尿病
1型糖尿病: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血清胰岛素水平和C肽水平均显著降低。
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分泌正常或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晚期胰岛素分泌也可降低,C肽水平变化与胰岛素类似。
2.假糖尿病
应激性高血糖:胰岛素及C肽水平一般正常或稍高,因为应激状态下机体为应对血糖升高会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代偿,但不会像真糖尿病那样出现绝对或相对缺乏。
药物性高血糖:使用导致血糖升高药物期间,胰岛素及C肽水平根据药物对胰岛素分泌影响不同而有变化,若药物不影响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及C肽水平正常;若影响胰岛素分泌,可能有相应改变,但一般与真糖尿病的胰岛素及C肽变化不同。
妊娠性高血糖:妊娠中晚期由于胎盘分泌抗胰岛素样物质,胰岛素分泌会增加以维持血糖正常,所以胰岛素及C肽水平可升高,分娩后多数恢复正常。
四、诊断标准差异
(一)真糖尿病诊断标准
1.典型糖尿病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随机血糖≥11.1mmol/L,或空腹血糖≥7.0mmol/L,或OGTT(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11.1mmol/L。需重复检测一次确认,1型和2型糖尿病均依据此标准诊断,只是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
(二)假糖尿病诊断标准
1.应激性高血糖:有明确应激因素,去除应激因素后血糖恢复正常,且无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持续异常,可排除真糖尿病。
2.药物性高血糖:有明确药物使用史,停药或调整药物后血糖恢复正常,自身无糖尿病相关的慢性并发症表现,实验室检查无真糖尿病的特征性改变,可诊断为药物性假糖尿病。
3.妊娠性高血糖:妊娠中晚期出现血糖升高,符合妊娠糖尿病的血糖诊断标准,但分娩后多数患者血糖恢复正常,可通过产后6-12周复查OGTT来进一步明确,若血糖正常则为妊娠性假糖尿病,若仍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则为真正的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