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侵入肠道引起,有传染性,通过粪-口途径等传播。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溶组织内阿米巴等,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呕吐等一般症状及发热、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全身症状,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预防需注意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疫苗接种,治疗原则包括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饮食调整),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处理,药物使用需遵循规范。
一、感染性腹泻的定义
感染性腹泻是由各种病原体侵入肠道引起的腹泻,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它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可通过粪-口途径等传播。
二、常见病原体及相关特点
1.细菌
大肠杆菌: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感染性腹泻,例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它能产生肠毒素,导致肠道分泌功能亢进,引起大量水样便。有研究表明,在感染性腹泻病例中,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占比较高,其感染与不卫生的饮食、水源污染等因素相关,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受到大肠杆菌感染性腹泻的影响。
沙门菌:沙门菌属中的多种细菌均可导致感染性腹泻,如鼠伤寒沙门菌,它可引起婴幼儿、老年人等免疫力相对较低人群的严重感染,该菌在被污染的食物中容易滋生,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后就可能引发腹泻等症状,其传播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卫生状况密切相关。
2.病毒
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尤其在秋冬季节高发。轮状病毒感染后,主要侵犯小肠上皮细胞,导致细胞功能受损,引起腹泻、呕吐等症状。大量的临床研究显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在婴幼儿群体中发病率高,可导致患儿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情况,对婴幼儿的健康影响较大。
诺如病毒: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可在人群聚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引起暴发流行。该病毒传播速度快,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水传播,感染后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状,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但在儿童和老年人中可能症状相对更严重,需要引起重视。
3.寄生虫
溶组织内阿米巴:可引起阿米巴痢疾,属于感染性腹泻的一种类型。该寄生虫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传播,感染后患者会出现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发病率相对较高,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和严重。
三、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腹泻:每天腹泻次数不等,可为数次至十余次甚至更多,粪便性状多样,可为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例如,细菌性痢疾患者多表现为黏液脓血便,每天腹泻次数可能在十几次甚至更多;而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多为水样便。
腹痛:部分患者会出现腹痛症状,疼痛程度和性质各异,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等。一般来说,肠道炎症刺激肠道平滑肌导致痉挛时会引起腹痛,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腹痛特点可能略有不同。
呕吐:有些患者会伴有呕吐症状,尤其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如诺如病毒感染,呕吐症状可能较为明显,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影响了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胃蠕动异常,引起呕吐。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表现,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一般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发热。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相对更为明显,体温可高达38℃以上,而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程度相对可能稍低一些,但也有个体差异。
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的感染性腹泻可导致患者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还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等表现。尤其是婴幼儿和老年人,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特点,更容易发生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密切关注。例如,婴幼儿身体含水量相对较高,腹泻导致体液丢失后,脱水症状出现得更快更严重。
四、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腹泻出现的时间、频率、粪便的性状、有无伴随症状如呕吐、发热等,还要了解患者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食用过不洁食物、饮用过不洁水源,有无接触过感染性腹泻患者等流行病学史。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询问其喂养情况、生长发育情况等。
2.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情况,如有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情况等。例如,急性细菌性痢疾患者可能会有左下腹部压痛;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患儿可能会有腹部轻度膨隆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粪便中有无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寄生虫卵等。一般来说,细菌性痢疾患者粪便中可见较多的白细胞、脓细胞和红细胞;阿米巴痢疾患者粪便中可找到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常规可能无明显的红白细胞增多,但可通过其他检测方法如病毒抗原检测来明确。
粪便病原体检测:包括细菌培养、病毒抗原检测、寄生虫检查等。细菌培养可以明确是否有特定细菌感染,并进行药敏试验,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病毒抗原检测可快速诊断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感染;寄生虫检查则可以发现肠道内的寄生虫感染。例如,通过粪便培养可以分离出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病原菌。
五、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措施
1.饮食卫生
食物处理:确保食物新鲜,生熟食物分开处理,避免交叉污染。例如,在处理肉类、海鲜等食物时,要与蔬菜、水果等分开刀具和砧板;烹饪食物要熟透,尤其是肉类、蛋类等,以杀死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饮用水安全:饮用安全的水源,对于自来水,要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对于自备水源,如井水等,要定期进行检测和消毒。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外出时尽量饮用瓶装水等。
2.个人卫生
手卫生: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要及时洗手。可以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正确的洗手步骤洗手,如用流动水湿润双手,涂抹肥皂或洗手液,揉搓至少20秒,然后用流动水冲洗干净等。这对于预防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儿童,家长要督促其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环境卫生:保持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居住环境进行打扫、消毒,尤其是厨房、卫生间等容易滋生细菌、病毒的场所。对于公共场所,如学校、医院等,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消毒等工作,减少病原体的传播机会。
3.疫苗接种
轮状病毒疫苗:对于婴幼儿,可以接种轮状病毒疫苗来预防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有效手段,通过接种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体,降低感染轮状病毒的风险,尤其是在轮状病毒腹泻高发的季节,接种疫苗显得尤为重要。
六、感染性腹泻的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相关)
1.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口服补液:对于轻度至中度脱水的患者,首先推荐口服补液盐来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口服补液盐可以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让患者少量多次服用,以预防和纠正脱水。例如,婴幼儿腹泻时,按照体重和腹泻量来合理补充口服补液盐,能有效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根据其年龄和病情调整口服补液盐的摄入量;对于老年人,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在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时要密切观察,防止补液过多过快引起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饮食调整:在腹泻期间,患者的饮食要适当调整,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对于婴幼儿患者,要注意继续母乳喂养(如果是母乳喂养的话),同时可以适当调整辅食的种类和量,避免添加新的辅食。例如,腹泻期间可以将奶粉适当稀释后喂养婴幼儿,待腹泻缓解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需要注意的是,感染性腹泻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病因和病情进行综合处理,对于明确细菌感染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但药物使用需遵循严格的医疗规范,并且要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特点,如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在药物使用上的禁忌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