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原因可能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因素、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能在胃部强酸环境中生存的细菌。它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直接侵蚀胃十二指肠黏膜,引发炎症反应,长期作用可导致黏膜损伤加重,形成溃疡。比如,很多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经过检查,都能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
2、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是常见诱因。这类药物会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能促进黏膜血流、增加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当其合成减少,胃黏膜防御能力下降,就容易受到胃酸等消化液的侵蚀,进而引发溃疡。
3、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会对胃十二指肠黏膜造成损伤。吸烟会使胃黏膜血管收缩,减少黏膜血流,影响黏膜修复;饮酒尤其是高度酒,会直接刺激和损伤黏膜;不规律饮食和暴饮暴食会打乱胃肠的正常消化节律,增加胃肠负担。
4、精神心理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压力过大等,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例如,人在精神紧张时,大脑皮层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兴奋,促使胃酸分泌增多,同时胃肠蠕动加快,黏膜血流量减少,削弱了黏膜的防御功能,容易诱发溃疡。
5、遗传因素
部分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该病,其他成员患病的几率可能会相对增加。这可能与遗传基因导致的胃黏膜屏障功能缺陷、胃酸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
若出现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疑似胃十二指肠溃疡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胃镜等检查明确诊断,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