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多囊肾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ARPKD),ADPKD由PKD1或PKD2基因发生突变所致,父母一方携带致病基因胎儿有50%概率遗传发病,家族有ADPKD患者需重视遗传咨询;ARPKD由PKHD1基因异常引起,胎儿期可发现肾脏异常多囊表现,家族有ARPKD患者再次孕育需进行产前基因检测等。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
基因缺陷因素:由PKD1或PKD2基因发生突变所致。PKD1基因位于16号染色体短臂,是目前已知的与ADPKD相关的主要基因,约85%的ADPKD患者由该基因异常引起;PKD2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约15%的ADPKD患者由其突变导致。这些基因突变可使肾脏出现异常的囊肿形成过程。从年龄角度看,患者多在成年后逐渐出现症状,但胎儿期就可能存在基因携带情况,若父母一方携带致病基因,胎儿有50%的概率遗传该致病基因而发病。生活方式方面,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特定生活方式会直接导致胎儿PKD1或PKD2基因发生突变,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对于孕妇整体健康有益,间接可能对胎儿发育有积极影响。病史方面,若家族中有ADPKD患者,家族其他成员在孕育胎儿时需重视遗传咨询,了解胎儿患该病的风险。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型多囊肾
基因缺陷因素:由PKHD1基因异常引起,该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PKHD1基因的突变会影响肾脏等器官的正常发育,导致胎儿期肾脏出现多囊改变。在年龄方面,胎儿期即可通过超声等检查发现肾脏的异常多囊表现。生活方式上,孕妇的生活方式一般不会直接导致PKHD1基因发生突变,但孕期保持均衡饮食、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胎儿正常发育。病史方面,若家族中有ARPKD患者,再次孕育胎儿时,胎儿患ARPKD的风险较高,需要进行产前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来评估胎儿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