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危急的心律失常类型
心室颤动是严重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与T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颤动波,频率250-500次/分钟,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不及时处理很快致患者意识丧失等并死亡,可由多种因素诱发,相较其他心律失常致死风险极高,儿童、老年人及有基础病史人群有不同情况及处理要点。
一、定义与特点
心室颤动是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室肌发生无序的颤动,此时心脏无法有效泵血。其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与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与频率均完全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通常在250-500次/分钟。
二、危害机制
由于心室颤动时心脏丧失有效的收缩与舒张功能,无法向重要脏器如脑、心脏自身等供应血液,若不及时处理,患者很快会出现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停止等表现,如在数分钟内得不到纠正,将导致患者死亡。其发生机制主要是心肌细胞的异常电活动,可由缺血、电解质紊乱(如严重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等)、触电、严重创伤等多种因素诱发。
三、与其他心律失常的对比
相较于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的致死风险极高。心房颤动主要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导致心房内血液淤积,增加血栓形成风险,但一般不会像心室颤动那样迅速危及生命。而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相对心室颤动要缓慢一些,心室颤动在短时间内就会使患者循环衰竭。
四、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发生心室颤动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多与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严重感染导致的心肌损害等有关。儿童出现心室颤动时,因其心肺储备功能相对较弱,病情进展更为迅速,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并且要尽快明确病因,如排查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发生心室颤动常与冠心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相关,老年人的心脏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心室颤动发生后,纠正起来更为困难,预后相对较差。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处理心室颤动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避免加重其他基础疾病的病情。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冠心病、心肌病、长QT综合征等病史的人群,发生心室颤动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需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定期复查,以降低心室颤动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如突发的意识丧失、抽搐等,要立即启动急救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