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有哪些症状
小儿骨折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有疼痛与压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全身严重骨折可致休克,骨折处严重损伤出血多或合并感染可致发热。
一、局部症状
1.疼痛与压痛:小儿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疼痛,在移动患肢或按压骨折处时疼痛加剧。这是因为骨折导致骨的连续性中断,周围组织受到刺激,神经末梢受到牵拉、压迫等刺激而引发疼痛。例如,小儿前臂骨折时,触碰或活动前臂会让孩子表现出哭闹、拒绝触碰等反应。
2.肿胀:骨折处常伴有肿胀,这是由于骨折端出血、周围软组织损伤导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渗出积聚。一般骨折后数小时内即可出现肿胀,程度因骨折的严重程度而异。比如,严重的长骨骨折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肿胀,皮肤发亮,甚至可能影响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
3.畸形:部分小儿骨折可出现明显畸形,这是因为骨折端发生移位,导致肢体外观发生改变。如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时,可能会出现肘部明显的短缩、成角或旋转畸形,表现为肘部形态异常,与正常肢体外观不同。
4.异常活动:在受伤肢体原本不能活动的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这是骨折的特异性体征之一。例如,小儿下肢骨折时,在非关节部位出现类似关节的异常活动,提示可能发生了骨折。这是因为骨折后骨的连续性破坏,失去了正常的支撑和稳定性,导致出现反常的运动。
5.骨擦音或骨擦感:检查时可感觉到骨折端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或感觉到的摩擦感。但在小儿检查时要注意避免过度粗暴操作,因为小儿骨骼柔韧性相对较好,骨擦音或骨擦感可能不如成人明显,但一旦出现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二、全身症状
1.休克:严重骨折,如多发性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骨折等,由于出血量大(骨折端及周围软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可能会导致休克。小儿血容量相对较少,休克症状可能出现较早且更明显。表现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例如,大量出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心输出量不足,从而引发休克。
2.发热:一般骨折后体温正常,只有在骨折处有较严重损伤,出血较多,血肿吸收时可出现低热,体温通常不超过38℃。这是因为血肿吸收过程中,分解产物被吸收引起吸收热。但如果骨折合并感染,则会出现高热,同时伴有局部红、肿、热、痛等感染表现。比如开放性骨折未得到及时正确处理,容易并发感染,出现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