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的典型心电图表现是什么
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的病理状态,其典型心电图表现包括ST段改变(ST段压低,缺血时心内膜下心肌复极延迟致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可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和T波改变(心外膜下心肌复极时间延长致T波低平或倒置),心电图表现具重要临床意义,是诊断辅助手段之一,还需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ST段改变:
ST段压低:缺血发生时,心内膜下心肌复极延迟,心电图上表现为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这是因为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复极顺序发生改变,导致ST段偏移。例如,在劳力性心绞痛发作时,患者心电图可出现相应导联的ST段压低,当心肌缺血改善后,ST段压低可恢复。不同年龄人群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差异,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的判断标准是一致的。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老年人,ST段压低更应引起重视,因为其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相对较高。
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可出现ST段弓背向上抬高,这是由于心肌急性缺血坏死,心肌细胞损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离子分布异常,导致心电图上ST段抬高。多见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如左前降支闭塞可导致相应导联ST段抬高。在性别方面,男性和女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抬高的表现可能在程度和分布上有一定差异,但ST段抬高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是相似的。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的人群,出现ST段抬高更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应及时就医。
T波改变:
T波低平或倒置:心肌缺血时,心外膜下心肌复极时间延长,可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心外膜下缺血时,T波向量背离缺血区,导致T波倒置。例如,冠心病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可能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当心肌缺血改善后,部分患者的T波可恢复正常。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有所不同,儿童时期的T波改变需要结合具体临床情况分析,而成人T波低平或倒置更多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相关。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出现T波改变提示可能存在心肌缺血,需要进一步评估心脏功能。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表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医生可根据心电图的这些改变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以及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等情况。但心电图表现只是诊断心肌缺血的辅助手段之一,还需要结合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