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是什么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治疗。一般治疗有休息、吸氧、监测;药物治疗包括抗心肌缺血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治疗(无禁忌用阿司匹林,禁忌用氯吡格雷等替代)、抗凝治疗(高危不稳定型心绞痛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特殊人群需权衡风险);血运重建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药物效果不佳且有适应证的患者考虑,不同年龄评估风险获益)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多支血管病变等复杂情况合适时考虑,个体化评估)。
一、一般治疗
1.休息:患者需卧床休息1-3天,保持环境安静,减少探视,避免一切可诱发疼痛的因素,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或特殊人群,需营造舒适安静的休息环境以保证其能充分休息,利于病情稳定。
2.吸氧:有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患者应给予吸氧,维持血氧饱和度≥95%,不同年龄患者吸氧流量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低龄儿童吸氧需注意流量适宜,避免对呼吸道造成损伤。
3.监测:持续监测心电图、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因其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更需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变化。
二、药物治疗
1.抗心肌缺血药物
硝酸酯类: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症状,常用药物如硝酸甘油等,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需谨慎使用。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和减弱心肌收缩力来减少心肌耗氧量,适用于无禁忌证的患者,如美托洛尔等,在儿童患者中使用需严格评估适应证和禁忌证。
钙通道阻滞剂:可抑制心肌收缩,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常用药物有地尔硫卓等,其对不同年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需综合考量。
2.抗血小板治疗: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尽早使用阿司匹林,如存在阿司匹林过敏等禁忌情况,可选用氯吡格雷等替代,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儿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需谨慎评估风险收益比。
3.抗凝治疗:对于高危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如伴有ST段压低等情况,可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特殊人群如孕妇使用抗凝药物需充分权衡母胎风险。
三、血运重建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适应证的患者可考虑PCI,年龄较小患者行PCI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获益,老年患者行PCI也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和心功能等情况。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于多支血管病变等复杂情况的患者,在合适情况下可考虑CABG,不同年龄和病情的患者选择血运重建治疗方式需个体化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