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急救方法
心律失常急救需先区分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并初步处理,如室上性可试刺激迷走神经,室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则电复律,发现严重表现立即呼叫急救系统,等待时观察状况,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急救有不同注意事项,关键是快速判断病情、初步处理并及时呼叫急救系统,针对特殊人群谨慎处理。
一、判断心律失常类型并初步处理
1.区分室上性与室性心律失常:首先观察患者的意识、脉搏、呼吸等情况。若患者意识清楚、脉搏存在,可先让其休息,尝试平复紧张情绪,因为紧张可能加重心律失常。若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无脉搏等情况,高度怀疑为室颤等严重心律失常,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
对于室上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部分患者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尝试终止,如让患者深吸气后屏气,再用力呼气(Valsalva动作),但要注意该方法对老年人等有基础疾病者需谨慎,避免因屏气等引发不适。
对于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若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出现休克、晕厥等),应立即进行电复律等紧急处理。
二、紧急呼叫急救系统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表现,如持续意识不清、呼吸心跳骤停迹象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中国的120,尽快让专业医疗人员介入。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继续观察患者状况,若为可平卧的患者,可让其保持舒适体位,若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持续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直至专业人员接手。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心律失常相对成人较为少见,但一旦发生需格外重视。儿童心律失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有关,在急救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如心肺复苏时按压深度和频率要符合儿童特点,避免过度用力等造成损伤。同时,要尽快联系儿科专业急救人员,因为儿童对心律失常的耐受能力较差,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2.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发生心律失常时,可能基础疾病会相互影响。在急救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状况对药物(若涉及药物处理)的代谢影响相对较弱,但更要注重整体状况的评估,在采取急救措施时要轻柔,避免因操作不当加重老年人的身体损伤。例如在进行心肺复苏按压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因为老年人骨骼等组织相对脆弱。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心律失常较为特殊,急救时要充分考虑胎儿的安全。若发生心律失常,首先要评估母亲的状况,在采取急救措施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方法。例如在选择心肺复苏操作时,要注意按压部位和力度的把握,避免对子宫造成过度压迫等情况影响胎儿。
总之,心律失常的急救关键在于快速判断病情,采取相应的初步处理措施并及时呼叫急救系统,同时根据不同特殊人群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谨慎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