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心房颤动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什么
缺血性脑卒中、心力衰竭、右心血栓形成与持久性心房颤动密切相关。持久性心房颤动可致心房内血栓形成,随血循环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其致心室充盈及射血模式改变,长期可发展为心力衰竭,且受年龄、病史等影响;还可能致右心血栓形成,长期卧床等会增加风险,积极生活方式可降低风险,有相关病史者也易增加其几率。
一、缺血性脑卒中
1.机制及相关研究:持久性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进入脑血管,就会阻塞脑血管,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持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显著高于非心房颤动人群。例如,相关队列研究显示,非瓣膜性持久性心房颤动患者每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约为5%左右,而瓣膜性持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率更高。
2.与年龄、生活方式等的关系:随着年龄增长,持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逐渐增加,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更易受血栓影响。长期吸烟、酗酒、高脂血症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房颤动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提高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有高血压病史的持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血压控制不佳时,更易出现脑血管病变,增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几率。
二、心力衰竭
1.发生机制:持久性心房颤动时,心房收缩功能丧失,心室充盈及射血模式发生改变,导致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长期可引起心肌重构,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研究发现,持久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会逐渐发展为心力衰竭,且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与心房颤动的持续时间、心室率控制情况等密切相关。
2.受年龄、病史等影响:老年持久性心房颤动患者本身心脏功能储备较差,更易出现心力衰竭。有冠心病病史的持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肌本身存在缺血损伤等情况,在心房颤动的影响下,更容易引发心力衰竭。糖尿病合并持久性心房颤动的患者,由于代谢紊乱等因素,也会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因为高血糖等因素会影响心肌的代谢和结构,进而影响心脏功能。
三、右心血栓形成
1.形成及相关情况:在持久性心房颤动时,右心房内血流淤滞也可能形成血栓,虽然相对左心系统血栓形成风险稍低,但一旦右心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相关研究指出,部分持久性心房颤动患者会出现右心血栓,尤其是长期卧床、活动量少的患者,血流淤滞更明显,右心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增加。
2.与生活方式等的关联:长期卧床的持久性心房颤动患者,活动减少使血液回流减慢,易在右心房形成血栓。而积极运动、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患者,右心血栓形成风险相对较低。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等病史的持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其心肺功能本身存在一定问题,也可能影响右心血流状态,增加右心血栓形成的几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