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咋办
老年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群常见骨骼疾病,随人口老龄化患病率上升,风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诊断靠骨密度检测和临床症状评估,非药物干预有运动、饮食、生活方式调整,药物干预有钙剂、维生素D制剂、抗骨质疏松药物等,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温馨提示。
一、定义与现状
老年骨质疏松是一种老年人群中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二、风险因素
1.年龄与性别:老年人群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更易患骨质疏松;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功能减退,骨量逐渐流失。
2.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尤其是负重运动,会使骨骼得不到足够刺激,骨量流失加快;日照不足会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影响钙的吸收;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3.病史: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慢性疾病,或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的人群,骨质疏松发生风险较高。
三、诊断方法
1.骨密度检测: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通过测量骨密度值,与年轻成人骨密度峰值比较,得出T值,T值≤-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
2.临床症状评估:老年患者出现腰背痛、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时,需考虑骨质疏松可能,进一步检查确诊。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1.运动: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有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运动可增强骨骼强度和肌肉力量,减少骨折风险。
2.饮食:保证充足钙摄入,可多吃牛奶、豆制品、虾皮等富含钙的食物;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动物肝脏等,促进钙吸收,每天还应保证一定量的阳光照射,促进自身维生素D合成。
3.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五、药物干预
1.钙剂:如碳酸钙等,可补充机体所需钙元素,维持骨骼健康。
2.维生素D制剂:有助于钙的吸收利用。
3.抗骨质疏松药物:对于骨量严重减少或已发生骨折的老年患者,可在医生评估后使用特定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类等,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选择,医生会根据患者整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及使用何种药物。
六、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女性:绝经后应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关注骨量变化,在医生指导下可适当补充雌激素相关药物(需严格评估风险),同时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2.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运动时需有人陪伴,选择安全的运动环境,避免摔倒导致骨折;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家人应协助准备富含钙和维生素的食物。
3.长期服药老年患者:若因其他疾病长期服用可能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应定期监测骨密度,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尽量减少药物对骨骼的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