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人长期卧床身上起了褥疮怎么办
脑出血长期卧床病人褥疮需通过视诊触诊评估分期,非药物干预包括定时翻身、保持正确体位及皮肤清洁保护,医疗干预分不同褥疮期进行创面处理,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褥疮的评估与分期
1.评估方法:通过视诊和触诊来评估褥疮,观察皮肤颜色、完整性、有无溃疡等情况,触诊了解皮肤温度、硬度等。根据褥疮的严重程度分为四期,一期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或麻木,皮肤完整性未破;二期是表皮或真皮部分缺损;三期为全层皮肤缺损,累及皮下组织但未穿透筋膜;四期则是全层皮肤及组织缺损,常涉及肌肉、骨骼等。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脑出血长期卧床病人,其褥疮的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在分期上有所不同,比如老年患者皮肤修复能力差,可能褥疮进展较快。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体位调整:
定时翻身: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对于脑出血病人,要注意翻身的幅度和力度,避免加重病情。不同年龄的患者翻身时需特别注意,老年患者骨骼相对脆弱,翻身要轻柔。翻身时可使用翻身枕等辅助工具,保持皮肤与床面接触面积减小,减轻局部压力。
保持正确体位:除了定时翻身,还要保持良好的体位,如抬高床头不宜过高,一般30°左右为宜,同时肢体可放置功能位,减少对受压部位的持续压力。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伴有骨质疏松,更要注意体位调整的力度和角度。
2.皮肤护理:
清洁皮肤:每天用温水轻柔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清洁剂。清洁时要注意水温适宜,一般38~40℃,防止烫伤皮肤。对于皮肤干燥的患者,清洁后可适当使用无刺激性的润肤霜,但要避免涂抹在破溃的褥疮处。
保护皮肤:在易受压部位可使用气垫、水垫等减压装置,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对于消瘦、骨隆突明显的患者,可使用减压贴等产品进一步保护皮肤。
三、医疗干预措施
1.创面处理:
一期褥疮:可使用红外线灯照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天1~2次,每次15~20分钟。照射时要注意距离,避免烫伤。
二、三期褥疮:若创面有渗出,需使用生理盐水清洁创面,然后根据创面情况使用湿性敷料,如藻酸盐敷料等促进创面愈合。对于感染的褥疮创面,可能需要使用抗菌敷料。
四期褥疮:创面较深,可能需要请外科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行清创手术等处理,清除坏死组织,促进创面修复。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脑出血长期卧床患者皮肤薄、弹性差,修复能力弱,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细致,翻身时动作轻柔,皮肤清洁时避免过度擦拭,选择合适的减压装置并定期检查皮肤情况。
2.儿童患者(若有):儿科患者脑出血长期卧床发生褥疮较少见,但一旦发生,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药物或敷料,选择儿童专用的温和护理产品,翻身等操作要格外轻柔,密切观察创面变化。
3.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脑出血长期卧床患者,要更加注意血糖控制,因为高血糖不利于褥疮愈合,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关注基础疾病对皮肤修复的影响,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