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动过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心动过缓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如长期运动人群因心肌收缩力增强致静息心率低于常人;病理性因素有心脏自身疾病(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全身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颅内病变)、药物因素;特殊人群中老年人因心脏传导系统退行性变和基础疾病易发生,儿童可能因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等引起,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情况。
一、生理性因素
(一)运动员等长期运动人群
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其心脏功能较强,心率相对较慢,这是因为运动训练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增加,从而在静息状态下心率低于常人,这属于生理性的心动过缓,一般不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反而体现了心脏的良好适应性。
二、病理性因素
(一)心脏自身疾病
1.房室传导阻滞:是指心脏电信号在房室结或其以下部位传导受阻。例如,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引发房室传导阻滞,从而出现心动过缓。根据阻滞程度不同可分为一度、二度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心率可显著减慢,甚至低于40次/分钟。
2.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主要是窦房结及其周围组织发生病变,导致窦房结功能减退。病因可能与心肌缺血、炎症、退行性变等有关。患者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窦房传导阻滞等,严重时可出现头晕、黑矇、晕厥等症状。
(二)全身性疾病
1.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率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从而引起心动过缓。患者除了心动过缓外,还常伴有乏力、畏寒、水肿、体重增加等表现。通过检测甲状腺功能,如血清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降低,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可明确诊断。
2.颅内病变:当颅内出现病变,如脑出血、脑肿瘤、颅脑外伤等,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对心率的调节,导致心动过缓。这是因为颅内病变可能累及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中枢,使心率减慢。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导致心动过缓。例如,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帕米)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抑制心脏的传导和收缩功能,从而引起心率减慢。长期使用洋地黄类药物的患者,如果药物过量也可能出现心动过缓等毒性反应。
三、特殊人群情况
(一)老年人
老年人的心脏传导系统可能出现退行性变,加上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更容易发生心动过缓。例如,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弹性减退、管腔狭窄,心肌供血不足,易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导致心动过缓。老年人发生心动过缓时,症状可能不典型,需密切观察,必要时进行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
(二)儿童
儿童时期心动过缓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例如,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在儿童中可出现,若心率过慢影响心功能,可能需要及时干预。对于儿童心动过缓,应谨慎评估,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率异常可能对其心功能和生长发育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