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栓塞需从诊断评估、紧急处理、后续治疗与管理三方面进行。诊断评估包括观察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紧急处理有一般支持和药物治疗;后续治疗与管理涵盖抗凝、溶栓、介入治疗、基础疾病管理及康复随访等,不同情况有相应治疗及随访要求。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观察:肺动脉栓塞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更需仔细鉴别。有长期卧床、手术史、创伤史、恶性肿瘤等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肺动脉栓塞,生活方式中久坐不动等也增加风险。
2.辅助检查:
血液检查:D-二聚体升高对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非特异性,多种情况可导致其升高。
影像学检查:
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重要手段,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子情况。
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典型表现为肺灌注缺损而通气正常或基本正常,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方法之一。
超声心动图:有助于发现右心功能不全的证据,对排除其他心血管疾病也有帮助。
二、紧急处理
1.一般支持:让患者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对于有低氧血症的患者,给予吸氧纠正缺氧。
2.药物治疗(仅提及药物名称):如使用抗凝药物等,但具体使用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征和规范,不同情况药物选择和使用时机不同。
三、后续治疗与管理
1.抗凝治疗:
药物选择: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华法林需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新型口服抗凝药相对使用方便,但也有其各自的特点和适应证。
疗程:一般抗凝疗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如首次发生肺栓塞的患者,一般需要3-6个月的抗凝治疗,而复发性肺栓塞等情况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抗凝。
2.溶栓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有明显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可考虑溶栓治疗,但需要严格掌握溶栓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药物选择: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
3.介入治疗:
肺动脉血栓摘除术:适用于经积极的内科治疗无效的紧急情况,如大面积肺栓塞,病情严重危及生命时。
导管碎解和抽吸血栓:对于部分患者可采用此方法,通过导管将血栓碎解并抽吸出来,改善肺动脉血流。
4.基础疾病管理:对于有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例如,对于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肺栓塞的同时,需要根据肿瘤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抗肿瘤治疗;对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要处理下肢的血栓情况,如使用抗凝等方法预防血栓再次形成和脱落导致肺栓塞复发。
5.康复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后,要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定期进行随访,复查相关检查,如凝血功能、肺部影像学等,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更加注重随访时的全面评估,包括心功能、肝肾功能等;对于有出血倾向等特殊情况的患者,随访时要密切关注出血相关指标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