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常见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脂质沉积致管腔狭窄,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致心肌坏死,常见于有基础疾病人群)、血栓形成(除斑块破裂外,血流缓慢、高凝状态、易栓症、剧烈运动、大量吸烟、情绪剧烈波动等可促发),较少见原因有冠状动脉痉挛(吸烟、变异性心绞痛、寒冷、大量饮酒等易诱发)和冠状动脉栓塞(身体其他部位栓子随血流栓塞冠状动脉,如房颤患者附壁血栓、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等)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内膜光滑,血液能够顺畅通过为心肌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脂质等物质逐渐在血管内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随着斑块不断增大,会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当狭窄程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而且,粥样斑块不稳定,容易破裂,破裂后会在局部形成血栓,血栓迅速堵塞冠状动脉,使心肌血流完全中断,相应区域的心肌因缺血缺氧发生坏死,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这种情况在有长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中更为常见,因为这些疾病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例如,长期高脂血症会使血液中脂质水平升高,易沉积在血管壁;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有利于脂质等物质的附着和斑块形成;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也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和脂质代谢。
二、血栓形成
1.相关因素:除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外,其他一些情况也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比如,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都可能促进血栓形成。一些患有易栓症的人群,其体内凝血相关机制存在异常,更容易发生血栓。另外,剧烈运动、大量吸烟、情绪剧烈波动等也可能促使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剧烈运动时,身体代谢加快,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原本狭窄的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同时可能诱发斑块破裂;大量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还会使血液中一氧化碳含量增加,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促进血栓形成;情绪剧烈波动时,体内会分泌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等,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等,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三、其他较少见原因
1.冠状动脉痉挛:某些情况下,冠状动脉会发生痉挛,导致血管突然收缩,血流急剧减少甚至中断,引起心肌缺血坏死。比如,有吸烟习惯的人、患有变异性心绞痛的患者等更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寒冷刺激、大量饮酒等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在寒冷环境中,血管会反射性收缩,对于原本就有冠状动脉病变的人来说,更容易诱发痉挛;大量饮酒后,酒精会对血管产生刺激作用,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
2.冠状动脉栓塞:罕见情况下,身体其他部位的栓子(如来自心脏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片等)会随着血流栓塞冠状动脉,使冠状动脉堵塞,引发急性心肌梗死。例如,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心房内容易形成附壁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就可能随血流到达冠状动脉造成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心内膜上的赘生物也可能脱落成为栓子导致冠状动脉栓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