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分为前脱位(包括喙突下、盂下、锁骨下脱位)、后脱位(包括肩峰下后脱位、肩胛岗下脱位)、盂下脱位和盂上脱位,前脱位多因上肢外展外旋时受暴力致肱骨头冲破前方关节囊薄弱处脱出,后脱位是上肢内收内旋时肩部受后方暴力致肱骨头冲破关节囊后壁脱出,盂下脱位由强大暴力致肱骨头完全脱离关节盂移至下方,盂上脱位由极高能量创伤致肱骨头移至关节盂上方且常伴周围结构严重损伤。
一、肩关节脱位的分类
(一)前脱位
1.喙突下脱位:较为常见,多因间接暴力引起,当上肢外展外旋位时,暴力沿肱骨传导至肩关节,使肱骨头冲破关节囊前壁,停留在喙突下位置。在年轻人群中,由于活动度较大且易遭受外伤,该类型脱位相对多见,尤其在从事体育运动、体力劳动等人群中发生率较高。
2.盂下脱位:相对少见,是肱骨头脱出关节囊后位于肩胛盂下方,多由强大的间接暴力导致,如上肢过度外展外旋时受到暴力牵拉。
3.锁骨下脱位:更为罕见,肱骨头移至锁骨下,多因严重的外伤暴力引起,常见于高能量损伤情况。
(二)后脱位
1.肩峰下后脱位:肱骨头向后脱出后位于肩峰下,多由于上肢处于内收内旋位时受到暴力撞击肩前部所致,在日常生活中相对前脱位较少见,但在特定的外伤机制下也可发生。
2.肩胛岗下脱位:肱骨头脱至肩胛岗下,发生机制多与上肢遭受向后的暴力有关。
(三)盂下脱位
肱骨头完全脱离关节盂,位于关节盂下方,多由严重的外伤暴力引起,如高处坠落时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位,暴力传导至肩关节导致脱位。
(四)盂上脱位
极为罕见,肱骨头移至关节盂上方,多由高能量的创伤导致。
二、肩关节脱位的机制
(一)前脱位机制
当上肢处于外展、外旋位时,肱骨头所受的杠杆作用力增大,同时肩关节前方的关节囊、韧带相对薄弱,此时若遭受暴力,如跌倒时手掌撑地、肩部受到直接撞击等,肱骨头容易冲破前方关节囊的薄弱处,向前脱出,停留在不同的前下方位置,如喙突下、盂下或锁骨下等。年轻人群由于运动损伤等原因,发生前脱位的机制中暴力作用往往更为直接且力量较大;而老年人由于肩关节周围韧带、肌肉退变,关节稳定性下降,相对较小的外力也可能导致前脱位。
(二)后脱位机制
上肢处于内收、内旋位时,肩关节后方受到暴力撞击,如车祸中肩部被后方物体撞击等,使得肱骨头向后冲破关节囊后壁,导致后脱位。后脱位的发生机制相对前脱位较为隐蔽,容易被漏诊,尤其在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情况下,需要仔细鉴别。
(三)盂下脱位机制
通常是在强大的暴力作用下,如上肢受到过度的牵拉、扭转暴力,使得肱骨头完全脱离关节盂,移至关节盂下方。这种高能量的损伤往往会伴有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如关节囊、韧带的撕裂,甚至可能合并肱骨近端骨折等情况。在从事高风险运动或遭受严重外伤的人群中更容易发生盂下脱位。
(四)盂上脱位机制
多是由于极高能量的创伤,如严重的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暴力直接作用于肩关节,导致肱骨头向上移位至关节盂上方,同时会造成肩关节周围结构的严重破坏,包括关节囊、韧带、肌肉以及血管神经等的损伤,临床处理相对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