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怎么治疗
骨质疏松的治疗包括基础治疗、药物治疗、康复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基础治疗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药物治疗有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康复治疗包括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绝经后女性、老年人、儿童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成年人每日推荐摄入维生素D量为400-800IU。紫外线照射皮肤可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此外,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深海鱼类、蛋黄等,也可服用维生素D制剂。比如,深海鱼如三文鱼,每100g含维生素D约375IU,适当食用对补充维生素D有帮助。
药物治疗
双膦酸盐类:这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常见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等,适用于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但需注意服用时要空腹用大量水送服,且服药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
降钙素类:降钙素可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数量,有止痛和增加骨密度的作用,分为注射剂和鼻喷剂两种剂型,注射剂如依降钙素,鼻喷剂如鲑降钙素鼻喷剂,适用于疼痛明显的骨质疏松患者。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主要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能降低椎体骨折风险,但有增加静脉血栓风险的可能,需在医生评估后使用。
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是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类似物,可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适用于高危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但使用时间一般不超过2年。
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骨密度和肌肉力量,降低骨折风险。适合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散步可每日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速度适中;慢跑每周可进行3-4次,每次15-20分钟;太极拳则可每天练习,动作缓慢柔和,能增强身体平衡能力和骨骼强度。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运动强度需适度调整,老年人运动时要避免摔倒等意外。
物理因子治疗:如电刺激、超声波等物理因子治疗可促进骨代谢,增加骨密度。电刺激通过电流刺激骨组织,促进成骨细胞活性;超声波则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骨质疏松的康复有一定帮助,但需在专业康复师操作下进行。
特殊人群骨质疏松治疗注意事项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上述常规治疗外,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激素替代治疗相关药物,但需权衡其利弊,如可能增加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等。同时,绝经后女性要注意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人:老年人骨质疏松往往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常服用的抗凝药物与某些抗骨质疏松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等。此外,老年人在运动时要更加注重安全,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和运动方式,防止因平衡能力差等原因导致骨折。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骨质疏松相对较少见,多由某些疾病(如遗传性骨病、内分泌疾病等)或不良生活方式引起。治疗时首先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保证充足的钙、维生素D摄入,鼓励适当运动,如跳绳、打篮球等有助于促进骨骼生长发育的运动,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导致骨骼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