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是什么
幽门螺杆菌可引发胃肠道疾病,如导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增加胃癌风险,是Ⅰ类致癌因子;还对全身健康有影响,可引起缺铁性贫血,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加重女性不适等,也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关联,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加重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人群的病情发展。
一、引发胃肠道疾病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定植于胃黏膜的细菌,它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长期感染可能引发慢性胃炎,患者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据相关研究统计,约80%-90%的慢性胃炎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还可能导致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可高达90%-100%,胃溃疡患者中也有70%-90%存在该菌感染。
二、增加胃癌风险
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Ⅰ类致癌因子,它可通过多种机制导致胃癌的发生。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炎症会持续刺激胃黏膜,导致黏膜上皮细胞不断修复再生,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变异;幽门螺杆菌产生的一些毒素和酶会损伤胃黏膜细胞的DNA等遗传物质,影响细胞的正常生长和调控。有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发生胃癌的风险比未感染者高2-3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未得到有效治疗,随着时间推移,发生胃癌的潜在风险都会增加;男性和女性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胃癌发生风险的机制虽有共性,但个体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可能会有差异,比如男性若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增加胃癌发生的风险;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相比无相关病史者,胃癌发生风险显著升高。
三、对全身健康的影响
缺铁性贫血: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影响铁的吸收。因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肠道炎症会影响胃黏膜对铁的摄取和转运,长期感染可能引起患者出现缺铁性贫血相关症状,如乏力、面色苍白等。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若影响铁吸收,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因为铁是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的微量元素,缺乏铁会影响血红蛋白合成,进而影响氧气运输,阻碍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女性本身可能存在月经失血等情况,若感染幽门螺杆菌导致缺铁性贫血,会加重身体的不适,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且出现缺铁性贫血症状的人群,若不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贫血可能难以有效纠正。
心血管疾病:有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心血管疾病存在关联。幽门螺杆菌感染引发的慢性炎症反应可能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使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如冠心病、脑卒中等。不同年龄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同,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等就有所下降,若再感染幽门螺杆菌,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进一步升高;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幽门螺杆菌感染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因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且本身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