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原因
消化道出血有呕血与黑便、贫血相关表现及其他伴随症状等症状,其原因包括上消化道疾病(食管疾病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胃十二指肠疾病如消化性溃疡等)、下消化道疾病(肠道溃疡和炎症、肠道肿瘤、肠道血管病变、肛门直肠疾病等)、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等)
一、消化道出血的症状
1.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口腔呕出为呕血,若出血速度较慢、出血量较少,血液在胃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血红蛋白与肠道内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亚铁,使粪便呈黑色且发亮,称为黑便;下消化道出血时,若出血量较多,也可能出现暗红色甚至鲜红色血便。例如,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可能先有呕血,随后出现黑便。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消化道出血时黑便可能不典型,更易出现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等。
2.贫血相关表现:慢性消化道出血时,患者可逐渐出现贫血症状,如头晕、乏力、心慌、气短等。急性大量出血时,可能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湿冷等。老年人消化道出血时,由于机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贫血及休克症状可能更明显且进展较快。
3.其他伴随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可能伴有不同伴随症状,如消化性溃疡出血常伴有上腹部规律性疼痛;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伴有肝掌、蜘蛛痣、腹水等肝硬化表现;肠道肿瘤引起的出血常伴有腹痛、腹部肿块、排便习惯改变等。
二、消化道出血的原因
1.上消化道疾病
食管疾病:食管静脉曲张破裂是常见原因,多由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引起;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常因剧烈呕吐等诱因导致,例如大量饮酒后剧烈呕吐的患者易发生该情况;食管癌也可导致出血,肿瘤组织侵蚀血管引起出血。在老年人中,食管裂孔疝导致的食管黏膜损伤出血也较为常见,其与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减退等因素相关。
胃十二指肠疾病:消化性溃疡是最常见病因之一,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面的侵蚀导致血管破裂出血;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由应激、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因素引起,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易发生;胃癌肿瘤组织侵犯血管可引起出血。
2.下消化道疾病
肠道溃疡和炎症: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炎症性疾病可导致肠道黏膜糜烂、溃疡,引起出血;肠结核也可因结核病变侵蚀肠道血管导致出血。
肠道肿瘤:结肠癌、直肠癌等肠道恶性肿瘤,肿瘤生长过程中血管破裂出血;肠道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较大的息肉也可能发生出血。
肠道血管病变: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患者肠道内毛细血管扩张,易发生出血;缺血性肠病多发生于老年人,因肠道血管狭窄、血流灌注不足导致肠黏膜缺血、溃疡出血,例如有动脉硬化基础的老年人更易罹患。
肛门直肠疾病:痔疮出血较为常见,多因排便时痔核摩擦血管破裂出血;肛裂出血常伴有排便时疼痛和出血。
3.全身性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引起消化道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可继发消化道出血。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严重感染可影响凝血功能,导致消化道出血。
其他:如结缔组织病累及消化道时也可能出现出血表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