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衰的药物有哪些
治疗心衰的药物主要有四类,利尿剂促进钠水排泄减轻前负荷;RAAS抑制剂包括ACEI、ARB、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分别有不同作用及注意事项;β受体阻滞剂抑制交感神经激活改善重构但起始剂量需小等;正性肌力药物有强心苷类和非强心苷类,强心苷类需监测血药浓度等,非强心苷类短期用于急性心衰且要注意相关影响。
1.利尿剂:通过促进钠和水的排泄,减少血容量,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常用的有呋塞米等,呋塞米能快速发挥利尿作用,减轻心衰患者的水肿等症状,其作用机制是抑制肾小管对钠、氯的重吸收。对于老年心衰患者,使用利尿剂时需注意监测电解质,因为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应定期检查血钾水平;对于肾功能不全的心衰患者,要关注药物对肾功能的影响。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等,通过抑制ACE,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同时抑制缓激肽的降解,扩张血管,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改善心室重构。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干咳等不良反应,对于有严重干咳不耐受的患者可能需要更换药物;对于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禁用,因为会加重肾功能损害;在妊娠期妇女中禁用,可能会导致胎儿畸形等严重后果。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等,作用机制与ACEI相似,但不引起干咳,适应证与ACEI类似,可用于不能耐受ACEI干咳不良反应的心衰患者。对于血肌酐水平明显升高(如超过265μmol/L)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妊娠期妇女同样禁用。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等,可阻断醛固酮的作用,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但螺内酯可能会引起高钾血症,所以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监测血钾和肾功能;对于肾功能不全且血钾偏高的患者要避免使用。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激活,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室重构。但这类药物起始剂量要小,需逐渐增加剂量,因为开始使用时可能会导致心衰症状短暂加重;对于严重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钟)、二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禁用;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情况。对于老年心衰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心率和血压的影响,定期监测;对于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患者,选择β受体阻滞剂时要谨慎,因为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
4.正性肌力药物
强心苷类药物:如地高辛等,通过抑制钠-钾-ATP酶,增加心肌细胞内钙浓度,增强心肌收缩力。但地高辛治疗窗窄,容易发生中毒,需监测血药浓度;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减少剂量,因为地高辛主要经肾脏排泄;对于心室率过快的房颤伴心衰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但要注意其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更容易发生地高辛中毒,使用时需密切监测血药浓度和电解质等指标。
非强心苷类正性肌力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属于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通过兴奋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但这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会增加死亡率,一般短期用于急性心衰的治疗。对于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药物对血压和心率的影响,严格控制剂量和输注速度;对于有心律失常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