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
危重病患者会出现胃肠动力障碍相关表现,如胃排空延迟致进食后腹胀等、肠道蠕动异常可致便秘或腹泻;消化吸收功能改变,有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及水电解质失衡表现;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有黏膜损伤及细菌移位风险增加等情况,且不同人群在这些表现上有不同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一、胃肠动力障碍相关表现
1.胃排空延迟:危重病患者常出现胃排空减慢,可通过胃排空试验等检查发现。例如,正常情况下胃排空有一定的速率,而危重病时由于多种因素如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胃肠激素失衡等,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患者可能表现为进食后腹胀、恶心等,尤其是长期卧床或接受大量肠外营养支持的危重病患者更易出现,这与机体整体代谢和胃肠神经调节紊乱密切相关,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胃肠功能本身相对较弱,在危重病状态下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可能更高。
2.肠道蠕动异常:可表现为肠道蠕动减慢或加快。肠道蠕动减慢时,患者可能出现便秘,粪便干结难以排出,这与肠道平滑肌张力下降、神经传导受阻等有关,长期卧床的老年危重病患者由于活动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的情况更为突出;而肠道蠕动加快时,可出现腹泻,粪便稀溏,可能与肠道炎症介质释放、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相关,不同性别在危重病状态下肠道蠕动异常的表现可能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具体机制仍与个体的整体病理生理状态相关。
二、消化吸收功能改变
1.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危重病患者消化吸收功能受影响,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可能出现障碍。例如,脂肪吸收障碍时,患者可能出现脂肪泻,粪便中脂肪含量增加,这是因为胃肠黏膜受损、消化酶分泌减少等原因导致脂肪消化和吸收过程受阻,对于有基础消化系统疾病或长期使用影响消化酶药物的危重病患者,这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可能更为严重,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危重病状态下营养吸收障碍的风险更高。
2.水电解质失衡相关表现:由于消化吸收功能改变,容易引起水电解质失衡。如钠、钾、氯等电解质紊乱,患者可能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等表现。当出现钠吸收障碍时,可能导致低钠血症,患者会有精神萎靡、恶心等症状;钾吸收异常时,可出现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不同病史的危重病患者,如既往有肾脏疾病的患者,水电解质失衡的表现可能更为复杂,需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三、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表现
1.黏膜损伤:危重病患者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可出现黏膜糜烂、溃疡等表现。通过胃镜等检查可发现胃或肠道黏膜的病变,这与应激状态下胃酸分泌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肠道菌群移位等因素有关,老年危重病患者由于本身存在一定程度的胃肠道黏膜退变,在危重病时更易发生黏膜损伤,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其自身特点,但总体与整体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2.细菌移位风险增加: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使得肠道细菌容易移位至肠外组织,如血液、腹腔等部位,可引起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例如,肠道内的条件致病菌可能通过受损的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菌血症、败血症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危重病患者,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患有恶性肿瘤的危重病患者,细菌移位的风险更高,不同年龄的患者免疫功能状态不同,儿童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发生细菌移位的后果可能更为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