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腰椎退行性病变
腰椎退行性病变是随年龄增长、劳损等致腰椎结构和功能慢性改变的疾病,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相关,病理有椎间盘退变、椎体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退变,临床表现有疼痛、活动受限、神经受压,老年人、绝经后女性、肥胖者是特殊人群需注意保健。
一、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的椎间盘、椎体、关节突关节等结构会发生自然的退变。例如,椎间盘的水分逐渐减少,弹性降低,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老化过程,但在某些情况下会加速,进而引发腰椎退行性病变。一般来说,30岁以后椎间盘就开始出现退变迹象,50岁左右多数人会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病变相关表现。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弯腰劳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腰椎的负担。久坐的人群,腰椎长时间处于前屈位,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不均匀,容易导致椎间盘退变;重体力劳动者腰部长期承受较大负荷,椎体、关节突关节等结构磨损加快,从而促进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发生发展。
病史因素:既往有腰椎外伤史的人群,腰椎结构曾受到破坏,在后续的生理退变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腰椎退行性病变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比如腰椎骨折后未得到良好修复,会影响腰椎的稳定性,加速退变进程。
二、病理结构改变方面
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终板组成。髓核水分丢失,弹性下降,纤维环出现裂隙甚至断裂,这会导致椎间盘高度降低,腰椎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进而可能引起椎体间的异常应力分布,刺激周围组织引发症状。
椎体骨质增生:为了适应椎间盘退变后腰椎稳定性下降的情况,椎体边缘会出现骨质增生,即骨刺形成。这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性反应,但增生的骨刺可能会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状。
关节突关节退变:关节突关节发生增生、肥大、软骨磨损等改变,导致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不平整,影响腰椎的活动度,并且可能引发关节周围的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疼痛:是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下腰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酸痛或刺痛等。在劳累、久坐、久站后疼痛可能加重,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持续存在,且可能放射至臀部、下肢等部位。
活动受限:腰椎的活动范围会受到影响,患者可能出现弯腰困难、转身不便等情况。这与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关节突关节退变等导致腰椎结构和功能改变有关,活动时受到增生的骨刺、退变的关节等结构的限制。
神经受压表现:如果腰椎退行性病变导致神经受压,可能出现下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例如,当神经根受到压迫时,相应神经支配区域会出现感觉异常和肌肉力量下降,严重时可能影响行走功能。
四、特殊人群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是腰椎退行性病变的高发人群,由于机体各方面功能衰退,退变进程相对较快,且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来减轻腰椎负担等。
女性: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会发生变化,可能加速腰椎的退变进程。因此,绝经后的女性更要注意腰椎的保健,如保持正确的姿势、适当进行腰部肌肉锻炼等。
肥胖人群:肥胖者腰椎承受的压力比正常体重者大,更容易出现腰椎退行性病变。肥胖人群应注意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来减轻腰椎负担,预防和延缓腰椎退行性病变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