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的症状及治疗
灰指甲医学上称甲真菌病,有甲板改变(变色、增厚、变脆易碎、表面凹凸不平)和甲周组织改变(炎症反应)等症状,治疗分外用药物(适用于病变范围小者,疗程长)、系统药物(病变广且外用药效差者,需严掌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拔甲(严重且药物效差者,创伤大需配合抗真菌治疗),治疗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且要预防交叉感染、保持手足清洁干燥。
一、灰指甲的症状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常见症状有:
甲板改变:甲板可能出现变色,多呈灰白色、黄色、褐色等;还会有甲板增厚,甲板变得比正常甲板厚实;也可能出现甲板变脆易碎,容易断裂破碎;部分患者甲板会出现表面凹凸不平的情况。例如,真菌侵入甲板后,会破坏甲板的正常结构和成分,导致上述改变。不同类型的甲真菌病表现略有差异,如远端侧位甲下型常从甲远端开始发病,逐渐向近端蔓延;白色表浅型主要表现为甲板表面有白色斑块等。
甲周组织改变:部分患者会出现甲周组织的炎症反应,如甲周红肿、疼痛,有少量渗出等。这是因为真菌在甲板及甲周组织定植繁殖,引发局部的免疫炎症反应。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可能有咬甲、接触公共物品等行为,更容易感染真菌引发甲真菌病,甲周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而老年人群由于甲周组织血液循环相对较差,修复能力较弱,甲真菌病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长期从事美甲、手足经常处于潮湿环境(如厨师、洗衣工等)的人群,患灰指甲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更要注意保持手足干燥清洁,预防灰指甲发生。
二、灰指甲的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可以使用一些具有抗真菌作用的外用制剂,如阿莫罗芬搽剂等。阿莫罗芬能抑制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外用药物治疗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灰指甲患者,如单个指甲发病且病情较轻者。但外用药物治疗疗程相对较长,一般需要连续使用数月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在儿童中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避免儿童误服,且由于儿童皮肤黏膜相对娇嫩,使用时需密切观察是否有局部刺激等不良反应;老年患者使用外用药物时,要考虑到其皮肤吸收能力可能有所下降,可能需要适当增加用药时间或关注药物在局部的渗透情况。
系统药物治疗:对于病变范围较广、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以考虑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真菌的生长繁殖。但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有一定的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例如,伊曲康唑可能对肝脏有一定影响,在使用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肝功能情况;特比萘芬也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等。在儿童中,系统使用抗真菌药物要非常谨慎,一般不优先考虑,除非病情非常严重且经评估获益大于风险;老年患者使用系统药物时,要更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减退。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灰指甲,如甲板破坏严重、药物治疗效果差的情况,可以考虑手术拔甲。但手术拔甲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需要一定时间,且术后也需要配合抗真菌治疗,预防复发。儿童一般不采用手术拔甲的方式,因为儿童甲床等组织还在发育中,手术可能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较差,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后再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治疗。
总之,灰指甲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严重程度、年龄、全身健康状况等综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预防交叉感染,保持手足清洁干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