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缺血,怎么办
急性心肌缺血需识别,其发作有胸痛等表现,中老年人、男性、不良生活方式及有相关病史者易患;现场急救要让患者休息、吸氧;及时拨打120并告知病史;医院内靠心电图、血液、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有药物、介入、外科手术;康复要循序渐进锻炼,预防需健康生活、控基础病、定期检查。
一、急性心肌缺血的识别
急性心肌缺血发作时,患者多有胸痛表现,疼痛部位常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持续时间一般为3-5分钟以上,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时需高度警惕急性心肌缺血。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发生,这与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老化、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相关;男性在某些年龄段可能较女性更易出现急性心肌缺血情况,可能与激素等因素有关;有不良生活方式者,如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人群,发生急性心肌缺血风险更高;有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的人群,本身存在心血管系统相关危险因素,更易出现急性心肌缺血。
二、现场急救措施
让患者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加重心肌缺血情况。有条件者可给予吸氧,通过吸氧增加血氧含量,改善心肌缺氧状态。
三、及时就医途径
应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如我国的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过程中,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于有病史的患者,要向急救人员详细告知既往病史等相关情况,以便急救人员做好相应准备。
四、医院内的主要诊疗手段
心电图检查: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改变,有助于早期诊断急性心肌缺血,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心电图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但基本的缺血性改变特征是相似的,通过心电图动态变化还可评估病情进展等情况。
血液检查:会检测心肌损伤标志物,如肌钙蛋白等,肌钙蛋白升高提示心肌有损伤,对急性心肌缺血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人群肌钙蛋白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不同,但升高的临床意义相似。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肌运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导致的节段性运动异常等;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冠状动脉是否狭窄、狭窄部位及程度等,对于指导后续治疗有重要作用。
五、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但具体药物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由医生决定,不同患者因个体差异如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药物选择和使用需谨慎权衡。
介入治疗:对于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通过植入支架等改善冠状动脉血流,恢复心肌供血,但要考虑患者年龄、全身状况等因素是否适合该治疗方式。
外科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适用于不适合介入治疗的严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手术需综合评估患者整体情况。
六、康复与预防
康复: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锻炼,如适度的有氧运动等,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康复过程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康复锻炼的强度等需个体化调整。
预防: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如均衡饮食,减少高脂、高盐、高糖食物摄入;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戒烟限酒;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等,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人群更要加强预防措施,定期进行心血管相关检查,早期发现问题早期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