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骨质疏松怎么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的防治包括基础治疗(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药物治疗(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康复治疗(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预防跌倒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需综合多方面采取措施来防治老年骨质疏松。
一、基础治疗
1.钙剂补充: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应达到1000-1200mg。通过饮食补充是较好的方式,如多摄入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维持骨骼的钙含量,对骨质疏松的防治有重要作用。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肠道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所以可能需要额外补充钙剂,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要注意钙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2.维生素D补充:老年人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800-1200IU/d。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还对骨骼的代谢有调节作用。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来合成维生素D,但由于老年人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等原因,往往需要额外补充。可通过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获取维生素D,也可服用维生素D制剂。
二、药物治疗
1.双膦酸盐类:此类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密度。常用药物有阿仑膦酸钠等,适用于大多数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但需注意服用时要空腹用大量水送服,且服药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等注意事项,有食管疾病等患者需谨慎使用。
2.降钙素类:包括降钙素注射液和鼻喷剂等,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骨痛。对于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老年患者较为适用,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可能会有面部潮红等不适。
3.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等,主要用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防治,可降低椎体骨折的风险,但有静脉血栓风险等禁忌证,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血栓风险等情况。
4.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等属于此类药物,可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密度,但价格相对较高,且有一定的禁忌证,如患有Paget病等患者不宜使用,使用过程中需监测血钙等指标。
三、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包括步行、慢跑、太极拳等。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平衡能力,减少跌倒风险。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例如,步行可从每天短距离开始,逐渐增加距离和速度;太极拳则能在柔和的运动中锻炼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对骨质疏松患者有益。
2.物理因子治疗:如紫外线照射、红外线照射等。紫外线照射可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红外线照射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对骨骼的营养供应有一定帮助。但物理因子治疗需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参数。
四、预防跌倒
老年人骨质疏松时骨强度下降,跌倒风险增加,而跌倒又容易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所以要采取措施预防跌倒。如保持居住环境的照明良好,地面无障碍物;使用扶手等辅助设施;穿着合适的鞋子,避免滑溜的鞋子;进行平衡功能训练等。例如,在卫生间安装扶手,夜间在过道等位置安装小夜灯等,以减少跌倒发生的几率。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如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骨质疏松时要综合考虑。例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对血糖等指标的影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使用某些抗骨质疏松药物时要评估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同时,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选择药物和确定药物剂量时要更加谨慎,需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