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肌缺血有什么症状
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不足、代谢不正常的病理状态,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其有典型症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还有无症状心肌缺血及呼吸困难等非典型症状。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老年人症状不典型且易合并基础病加重病情;女性症状有时不同,绝经前后有差异;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易因相关习惯致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而心肌缺血;有基础病史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易因各自病症引发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的症状
典型症状
心绞痛:是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多发生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诱发。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分钟内逐渐消失,一般停止原来诱发症状的活动后即可缓解,舌下含用硝酸甘油也能在几分钟内缓解。
心肌梗死: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似,但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用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患者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为颈部、下颌、咽部疼痛,易误诊为骨关节病。
不典型症状
无症状心肌缺血: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等典型症状,但存在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如心电图ST-T改变、心肌灌注异常等。这类患者可能在进行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
其他症状: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头晕、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例如,心肌缺血导致心脏功能下降时,患者可能会出现活动耐量降低,稍微活动就感到气短、乏力;当心肌缺血引起心律失常时,可表现为心悸等。
不同人群心肌缺血的特点及相关影响
老年人
老年人的心肌缺血往往症状不典型,可能更多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非典型症状,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痛觉神经敏感性降低等因素。而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会相互影响,加重心肌缺血的病情,增加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高血压会增加心脏后负荷,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微血管病变,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
女性
女性心肌缺血的症状有时与男性不同,部分女性可能表现为不典型胸痛,如胸痛不明显,而是以颈部、肩部、背部的不适为主要表现。而且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心肌缺血的发生率相对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另外,女性在妊娠、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心脏负担加重,也可能出现心肌缺血相关症状。
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
长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的人群,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从而更容易发生心肌缺血。例如,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脂质沉积在血管壁,引起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心肌供血。
有基础病史人群
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控制不佳,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需氧量增多,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容易引发心肌缺血。
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管狭窄、硬化,进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概率。
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尤其是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血症,会使脂质在血管壁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心肌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