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灰指甲
灰指甲医学称甲真菌病,由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引发,病因有真菌感染及易感因素,临床表现有指甲外观改变及不同类型表现,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及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
一、灰指甲的定义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
二、灰指甲的病因
1.真菌感染
皮肤癣菌是引起甲真菌病最常见的致病菌,如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这些真菌可以通过直接接触(如与灰指甲患者共用毛巾、拖鞋等)或间接接触(如接触被真菌污染的环境)而感染指甲。例如,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潮湿环境中,皮肤癣菌容易滋生,若皮肤有微小破损,就可能感染指甲导致灰指甲。
酵母菌中的白念珠菌等也可引起甲真菌病,常与局部多汗、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因素有关。非皮肤癣菌如霉菌等也可能导致指甲感染,但相对少见。
2.易感因素
年龄: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指甲的营养供应相对不足等原因,更容易患灰指甲。儿童患灰指甲相对较少,但如果有皮肤癣菌感染的家族史,或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等情况也可能发病。
性别:一般来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男性由于从事一些需要接触可能被真菌污染物品的工作(如建筑工人等),或者指甲修剪习惯等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病风险。女性如果经常美甲,破坏了指甲的正常结构和屏障功能,也容易诱发灰指甲。
生活方式:长期穿不透气的鞋子,如塑料凉鞋、不透气的运动鞋等,会使脚部处于潮湿闷热的环境,为真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患灰指甲的几率。另外,长期接触水的工作,如厨师、洗衣工等,手部经常浸泡在水中,也容易引发指甲感染真菌。
病史: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下降,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真菌生长,所以更容易患上灰指甲,并且病情可能相对难以控制。同时,患有手足癣等皮肤癣菌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疗,真菌容易蔓延至指甲,引发灰指甲。
三、灰指甲的临床表现
1.指甲外观改变
指甲颜色改变,可呈灰白色、黄色、褐色等。甲板可能变得浑浊,失去原本的光泽。
甲板增厚,质地变脆,表面可能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例如,甲板增厚后会比正常指甲明显增厚,用手触摸能感觉到明显的厚度差异。
甲板与甲床分离,甲下可能有碎屑堆积。随着病情发展,分离的部分会逐渐扩大,影响指甲的正常功能。
2.不同类型的表现
远端侧位甲下甲真菌病: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真菌从指甲的远端(指尖方向)或侧缘侵入,开始表现为指甲远端的小面积浑浊、变色,逐渐向近端发展,导致甲板增厚、分离。
近端甲下甲真菌病:多由免疫受损患者引起,真菌从指甲近端侵入,表现为指甲近端的白斑,逐渐向全甲蔓延,甲板粗糙、增厚。
白色浅表甲真菌病:真菌主要侵犯指甲表面,表现为指甲表面出现白色的小点或斑片,逐渐扩大,使甲板表面变得粗糙、凹陷。
全甲营养不良型甲真菌病:这是上述各型发展到晚期的结果,整个指甲受累,甲板完全毁损,呈粉末状残留。
四、灰指甲的诊断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指甲的外观改变,如颜色、厚度、质地、与甲床的关系等初步判断是否为灰指甲。
2.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刮取病甲碎屑,置于显微镜下观察,若能看到真菌菌丝或孢子,可辅助诊断。但直接镜检的阳性率有限,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真菌培养:将病甲碎屑接种于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真菌,根据培养出的真菌种类来明确致病真菌的类型,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培养法的准确性相对较高,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出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