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和胰腺癌的区别是什么
胰腺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由胰酶激活致自身消化等,慢性多由急性反复发作引起;胰腺癌是恶性消化道肿瘤,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上,急性胰腺炎突发上腹剧痛等,慢性胰腺炎有反复发作腹痛等,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进展后有多种表现。检查方面,胰腺炎影像学有超声、CT等,实验室有相关指标;胰腺癌影像学有多种,肿瘤标志物有CA19-9等。治疗上,急性胰腺炎多内科综合治疗,重者手术,慢性胰腺炎缓解疼痛等,胰腺癌手术为主,不能手术者综合治疗。
一、疾病定义与发病机制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急性胰腺炎和慢性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主要是各种病因导致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进而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慢性胰腺炎多由急性胰腺炎反复发作等因素引起,胰腺出现纤维化等病理改变。从年龄角度看,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略多于女性,长期大量饮酒、胆道疾病等是常见诱因,如长期酗酒者胰腺持续受酒精刺激易引发胰腺炎。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种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等,例如K-ras基因等常发生突变。胰腺癌好发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率稍高于女性,长期吸烟、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差异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突发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发热、休克等表现。查体可有上腹部压痛等。例如,在实验室检查中,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常显著升高,这是急性胰腺炎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慢性胰腺炎:患者可出现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伴有消化不良、体重减轻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糖尿病等并发症,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可导致腹泻等症状。
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呈隐痛、胀痛或钻痛等;黄疸是胰腺癌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进行性加重,伴有皮肤瘙痒等;患者还可出现消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触及腹部肿块。
三、检查方法及结果不同
胰腺炎: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用于初步筛查,可见胰腺肿大等表现;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显示胰腺炎症程度、有无坏死等情况;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有助于发现胆道等相关病因。
实验室检查:除淀粉酶和脂肪酶外,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升高,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胰腺癌: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占位性病变;CT检查可清晰显示胰腺肿块的大小、部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磁共振成像(MRI)对胰腺癌的诊断和分期有重要价值;PET-CT可用于判断肿瘤有无转移等情况。
肿瘤标志物检查:CA19-9是胰腺癌较为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但其特异性不高,在胰腺炎等其他疾病中也可能升高,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有别
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多采用内科综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胰液分泌(如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抗感染、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于病情严重的坏死性胰腺炎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干预。
慢性胰腺炎:治疗主要是缓解疼痛、改善胰腺功能、治疗并发症等。包括调整饮食、使用止痛药物、补充胰酶等。
胰腺癌:
手术切除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可采用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例如,对于携带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考虑靶向药物治疗,但需根据基因检测结果来选择合适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