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积液的体征
心包积液的体征包括视诊、触诊、叩诊、听诊相关体征。视诊可见积液量少心尖搏动无明显异常,量多则减弱或消失,还可有心前区饱满;触诊有大量积液时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有奇脉;叩诊有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且随体位改变,大量积液时相对与绝对浊音界几乎相同;听诊有心音遥远,早期量少可闻及心包摩擦音量多则消失。
一、视诊相关体征
1.心尖搏动情况:当心包积液量较少时,心尖搏动可能无明显异常;但积液量较多时,心尖搏动会减弱或消失,这是因为心包积液限制了心脏的正常搏动范围,使得心尖搏动无法有效显现。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心脏相对较小,心包积液对心尖搏动的影响可能更为明显,需要密切观察心尖搏动的位置和强度变化。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病史的患儿,心尖搏动的异常更应引起重视。
2.胸廓外观:大量心包积液时,可出现心前区饱满的体征,表现为胸廓在胸骨下段及两侧肋间隙部位显得膨出。这是由于心包内液体增多,占据了胸腔内一定空间,导致胸廓外观发生改变。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胸廓的解剖结构略有差异,但大量心包积液导致的心前区饱满表现相对较为典型。
二、触诊相关体征
1.心尖搏动触诊:如前所述,大量心包积液时心尖搏动触诊减弱或消失。在触摸心尖搏动位置时,能感觉到搏动的强度明显降低,甚至难以感知到明显的搏动。对于女性患者,由于乳房等因素可能会对心尖搏动的触诊产生一定干扰,需要选择合适的触诊部位和手法以准确判断。
2.奇脉:是心包积液较为特征性的触诊体征之一。检查者触摸患者脉搏时,可发现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呼气时又恢复原状。奇脉的发生机制与心包积液导致心脏舒张受限有关,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加,右心回流增多,但由于心包积液限制了心室的扩张,左心输出量减少,从而出现脉搏减弱。在儿童患者中,奇脉的表现可能不太典型,但仍可作为判断心包积液的重要依据之一。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的患儿,奇脉的出现可能会被掩盖,需要结合其他体征综合判断。
三、叩诊相关体征
1.心浊音界变化:心包积液时,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且随体位改变而变化。坐位时心浊音界呈三角烧瓶形,卧位时心底部浊音界增宽。这是因为心包内液体增多,心脏被液体包围,导致心浊音界的范围发生改变。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心浊音界范围有所不同,在儿童中,心浊音界相对较小,心包积液时心浊音界扩大的表现可能相对更容易观察到。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患儿,心浊音界的变化需要与基础疾病导致的心浊音界改变相鉴别。
2.心相对浊音界与绝对浊音界的关系:大量心包积液时,心相对浊音界与绝对浊音界几乎相同,且坐位与卧位时心浊音界的差异主要在心底部位。这是由于心包积液填充了心脏周围的空间,使得心脏的相对浊音界范围扩大,与绝对浊音界的界限变得不明显。
四、听诊相关体征
1.心音改变:心音遥远是心包积液的重要听诊体征之一,表现为心音听起来遥远、低沉。这是因为心包积液起到了介质的作用,阻碍了心音的传导。在儿童听诊时,由于儿童的胸壁相对较薄,心音遥远的体征可能相对更容易被发现,但也需要排除其他因素导致的心音改变。有心脏手术史的患儿,心音遥远可能提示心包积液复发等情况。
2.心包摩擦音:早期心包积液量较少时,可能会听到心包摩擦音,呈搔抓样、高频的声音,与心跳一致,屏住呼吸时摩擦音仍存在。这是因为脏层和壁层心包摩擦所致。但当心包积液量增多时,心包摩擦音可消失。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的下降,心包摩擦音的听诊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更加仔细地听诊。有风湿性疾病病史的老年患者,出现心包摩擦音时需高度警惕心包积液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