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治疗
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防治包括基础治疗(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药物治疗(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康复治疗(运动疗法与物理因子治疗)、生活方式调整(避免不良习惯、保持良好姿势与防跌倒)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用药考虑肝肾功能等),以维持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等。
一、基础治疗
1.钙剂补充:老年妇女每日钙摄入量推荐为1000-1200mg。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维持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进一步发展。例如,通过饮食摄入,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每100ml牛奶约含104mg钙,此外,绿叶蔬菜、豆制品等也富含钙。
2.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老年妇女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800-1200IU/d。可以通过适当晒太阳来合成维生素D,一般建议每天晒太阳10-15分钟,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暴晒。同时,也可通过饮食或补充剂来获取维生素D,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深海鱼类、蛋黄等。
二、药物治疗
1.双膦酸盐类:这类药物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对降低椎体、非椎体骨折风险有明确效果。例如阿仑膦酸钠等,其通过与骨矿物质紧密结合,特异性地作用于骨重建部位,抑制破骨细胞介导的骨吸收过程。
2.降钙素类: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数量,从而减少骨量丢失,还可缓解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如鲑降钙素,它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发挥止痛作用,同时对骨代谢有调节作用。
3.雌激素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是代表性药物,它可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在骨骼上表现出雌激素的激动作用,能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骨折风险,且不刺激子宫内膜增生。
4.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是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小剂量使用时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和非椎体骨折风险,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高危患者。
三、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适合老年妇女的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周至少150分钟,可增强心肺功能,同时对骨密度维持有一定帮助;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简单力量练习,每周进行2-3次,能增加肌肉量,增强骨骼的机械强度,减少骨折风险。运动时要注意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运动强度,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
2.物理因子治疗:如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可刺激骨形成,促进骨愈合,改善骨代谢。通过特定的电磁场作用于骨骼部位,影响骨细胞的代谢活动,有助于提高骨密度。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应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导致骨量丢失增加;过量饮酒也会干扰骨代谢过程,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2.保持良好姿势与避免跌倒:老年妇女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和行走姿势,防止脊柱变形进一步加重骨质疏松。同时,要采取措施预防跌倒,如保持居住环境地面干燥、无障碍物,必要时使用助行器等辅助器具,因为跌倒极易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妇女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例如,在使用药物时要考虑肝肾功能情况,因为部分药物通过肝肾代谢,肝肾功能不全者用药需谨慎评估。同时,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时需注意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在康复运动中,要根据自身平衡能力和关节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因运动不当导致骨折等意外情况发生。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老年妇女,在治疗骨质疏松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治疗的影响以及骨质疏松治疗对基础疾病控制的相互作用,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