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高血压最常见的原因
几种高血压相关病症,包括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因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醛固酮致钠潴留、血压升高,有高血压伴低血钾等表现,需多项检查诊断筛查)、肾实质性高血压(由各种肾脏疾病引起,有肾脏疾病基础表现及血压升高,需注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行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因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致肾脏缺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需相关检查明确诊断评估)、嗜铬细胞瘤(起源于嗜铬细胞的肿瘤,释放大量儿茶酚胺致血压急剧升高及相关症状,需血、尿儿茶酚胺等检查及影像学定位诊断)
一、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1.机制与表现: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的醛固酮,导致体内钠潴留、血容量增多,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受抑制,进而引起血压升高。患者多有高血压伴低血钾的表现,血钾水平可能低于正常范围(正常血钾范围约3.5-5.5mmol/L),可出现肌无力、周期性瘫痪等症状。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均可发病,有相关研究显示,其在成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具体发病情况可能因个体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长期高盐饮食可能会影响其病情的发展。
2.诊断与筛查:需要通过血液、尿液等多项检查来诊断,例如测定血浆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等指标,若该比值异常升高则提示可能患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对于有高血压且怀疑有此病因的患者,都应进行相关筛查以明确诊断。
二、肾实质性高血压
1.病因与发病:由各种肾脏疾病引起,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多囊肾等。肾脏疾病导致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受损,影响了肾脏对水钠的调节以及血压的平衡机制。不同类型的肾脏疾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发病情况有所差异,例如肾小球肾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较多见,而糖尿病肾病则多见于有长期糖尿病病史的人群,且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其发病机制涉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水钠潴留等多个方面。
2.临床特点:患者多有肾脏疾病的基础表现,如肾小球肾炎患者可能有蛋白尿、血尿等表现,同时伴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的程度可因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异。在生活方式方面,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需要注意避免加重肾脏负担的行为,如过度劳累、不合理的饮食等,这些因素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血压的控制和肾脏疾病的进展。
三、肾血管性高血压
1.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导致肾脏缺血,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血压升高。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动脉粥样硬化高危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的人群;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引起的肾血管性高血压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女性相对多见一些。
2.诊断与评估:需要通过肾动脉超声、CT血管造影等检查来明确肾动脉狭窄的情况,评估肾脏血流等情况,以确定是否为肾血管性高血压及其严重程度,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嗜铬细胞瘤
1.病理与表现: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及交感神经系统嗜铬细胞的肿瘤,可间断或持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同时还可能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嗜铬细胞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各个年龄段都有发病可能,性别差异不十分明显,但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相对少见一些。其血压波动较大,有时可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发作,在一些诱因下(如按压肿瘤部位、情绪激动等)容易诱发血压骤升。
2.诊断与检查:需要进行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测定等检查来协助诊断,一旦怀疑嗜铬细胞瘤,需进一步通过影像学检查(如肾上腺CT、MRI等)来定位肿瘤的位置,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