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是怎么回事
感染性腹泻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经口感染和接触传播,有腹泻及伴随症状,通过病史采集和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病原治疗,预防要注意食品卫生、饮水安全和个人卫生等。
一、感染性腹泻的定义
感染性腹泻是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组肠道传染病。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例如常见的致泻大肠埃希菌、轮状病毒、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等都可引发感染性腹泻。
二、感染途径
1.经口感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如食用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食物、水等。例如,食用了被志贺菌污染的不洁食物后,就可能患上志贺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2.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了感染源的粪便等污染物,未做好手卫生后又接触口部,也可导致感染。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儿童可能因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后未正确洗手而感染肠道病毒引发腹泻。
三、临床表现
1.腹泻症状:多数患者表现为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可为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水样便、黏液脓血便等。例如,霍乱弧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多为剧烈的水样泻,每日可达数十次。
2.伴随症状:可能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如沙门菌属感染时,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和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性腹泻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更严重的情况,表现为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腹泻出现的时间、频率、粪便的性状,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旅行史等。比如询问患者最近是否食用过街边小摊的不洁食物,是否到过腹泻高发地区等。
2.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可观察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帮助初步判断肠道炎症情况。例如,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腹泻,粪便中往往可见较多白细胞。
病原学检查:通过粪便培养等方法查找病原菌,如培养出致泻大肠埃希菌等特定病原菌可明确病因。对于病毒感染,可通过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相应病毒的核酸来确诊。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补液:根据患者脱水情况进行补液,预防和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对于轻度脱水的患者,可口服补液盐;中、重度脱水患者则需要静脉补液。儿童患者由于其体液调节功能不完善,更要密切关注脱水情况,及时合理补液。
饮食调整:在腹泻期间,患者应适当调整饮食,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减轻肠道负担。儿童患者的饮食调整更为关键,要保证营养的同时选择合适的食物。
2.病原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微生物选择相应的治疗药物。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可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合理用药,避免滥用抗生素。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目前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因为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
六、预防措施
1.食品卫生
确保食物新鲜,避免食用变质食物。例如,购买肉类、海鲜等食材时要选择新鲜的,储存食物要注意方法,防止食物被病原微生物污染。
食物要充分煮熟煮透,尤其是肉类、蛋类等。比如烹饪肉类时要保证内部温度达到足够高,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菌。
2.饮水安全
饮用安全的水,如煮沸后的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避免饮用生水,特别是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旅游时,更要注意饮水安全。
3.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便后、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等情况。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例如使用肥皂和流动水认真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
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对生活环境进行清洁,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