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骨质疏松怎么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基础治疗要保证充足钙(每日约1000毫克)和维生素D(每日800-1200国际单位)摄入;药物治疗包括抗骨吸收的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及促骨形成的特立帕肽等;康复治疗有运动疗法(如散步、太极拳等)和物理因子治疗(如紫外线照射、脉冲电磁场等);生活方式要避免不良习惯、预防跌倒;特殊人群如绝经后女性、有基础疾病者等需注意相应事项,需采取个体化方案改善骨骼健康、降低骨折风险。
一、基础治疗
1.钙剂补充: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需保证充足钙摄入,一般推荐每日钙摄入量为1000毫克左右。通过饮食如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补充钙,必要时可遵医嘱服用钙剂。充足钙摄入有助于维持骨骼的钙含量,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有基础保障作用,因为钙是骨骼的重要组成成分,充足的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缓骨量丢失。
2.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老年人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推荐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为800-1200国际单位。可通过适当晒太阳以及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蛋黄等)来补充,也可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制剂。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进而影响骨骼健康,补充维生素D能更好地让钙发挥维持骨骼的作用。
二、药物治疗
1.抗骨吸收药物
双膦酸盐类:此类药物能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常见药物有阿仑膦酸钠等,可降低骨折风险,但需注意服用时应空腹用大量水送服,且服用后30分钟内不宜平卧,以减少对食管的刺激。
降钙素类:包括鲑降钙素等,能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缓解骨痛,对有疼痛症状的骨质疏松患者较为适用。
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雷洛昔芬等,主要用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但有增加静脉血栓风险等不良反应需注意。
2.促骨形成药物:特立帕肽等药物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适用于高危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但使用时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三、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适合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运动有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可增加骨密度,改善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降低跌倒风险。散步可每日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循序渐进增加强度;太极拳等运动能在锻炼全身肌肉的同时,通过特定的姿势和动作增强骨骼的应力刺激,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但运动时需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强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骨折等意外。
2.物理因子治疗:如紫外线照射、脉冲电磁场等物理因子治疗可促进骨代谢,改善骨骼血液循环,辅助治疗骨质疏松。紫外线照射需注意控制照射剂量和时间,避免过度照射损伤皮肤;脉冲电磁场治疗则需在专业人员操作下进行,通过特定的电磁场刺激骨骼,促进骨形成。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避免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骨代谢,加速骨量丢失;过量饮酒也会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预防跌倒: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脆弱,跌倒易导致骨折,需注意居住环境的安全,如清除障碍物、地面防滑等;必要时可使用辅助器具如拐杖等,以降低跌倒风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除上述治疗外,需关注雌激素水平变化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在使用相关药物时需谨慎评估;有基础疾病如肾病等的老年患者,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考虑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避免选用对基础疾病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在进行康复治疗时,需家人或照护人员的协助,确保运动等治疗的安全有效进行。总之,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情况,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改善骨骼健康,降低骨折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