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心衰的临床表现
早期心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症状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体力活动时出现气促,休息可缓,机制与运动时回心血量增加致肺淤血有关,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入睡后因呼吸困难惊醒,被迫坐起,重者伴咳嗽等,机制与平卧回心血量增、肺淤血加重及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表现或不同)、乏力疲倦(心脏泵血功能减退致全身灌注不足,各年龄段均有)、下肢水肿(体循环淤血致静脉回流受阻,双侧下肢对称性水肿,下午或傍晚明显,晨起减轻,有基础病者需警惕);体征有肺部啰音(听诊可闻湿性啰音,早期仅肺底部少量,随病情进展可蔓延)、心脏体征(心率加快,不同年龄表现不同;部分早期患者可闻奔马律,提示心肌功能障碍)。
一、症状表现
1.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早期心衰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体力活动时,心脏的负荷增加,而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受限,无法充分满足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从而出现呼吸困难。例如,患者在快走、爬楼梯等轻度体力活动后,就会感到气促,休息后可逐渐缓解。其发生机制主要与运动时回心血量增加,加重肺淤血有关。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儿童早期心衰时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原本能跑能跳的孩子在玩耍一段时间后就需要停下来休息;老年人由于本身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可能在日常家务劳动,如扫地、洗碗等时就出现呼吸困难。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入睡后常因呼吸困难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其发生机制可能与夜间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以及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支气管收缩,气道阻力增加有关。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可能有不同表现,例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更容易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乏力、疲倦:由于心脏泵血功能减退,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患者会感到乏力、疲倦,活动耐力明显下降。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早期心衰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年轻人可能原本可以轻松完成的工作,如上班通勤、运动等,现在会感觉力不从心;老年人则可能在日常的起居活动中,如穿衣、洗漱等都会感到疲惫。
3.水肿
下肢水肿:早期心衰时,由于体循环淤血,静脉回流受阻,可出现下肢水肿,多表现为双侧下肢对称性水肿,下午或傍晚时水肿相对明显,早晨起床时可能减轻。其发生机制是体循环淤血导致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加。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更要关注下肢水肿情况,因为这些基础疾病是导致心衰的常见原因,当出现下肢水肿时需警惕心衰的可能。
二、体征表现
1.肺部啰音:肺部听诊时可闻及湿性啰音,这是由于肺淤血导致肺泡内有渗出液。早期心衰时,可能仅在肺底部闻及少量湿性啰音,随着病情进展,啰音可蔓延至肺部中上部。例如,医生在听诊时,可发现患者肺部有类似水泡破裂的声音,提示肺淤血存在。
2.心脏体征
心率加快:心衰时,为了维持有效的心输出量,心脏会代偿性加快心率。在早期,患者可能表现为安静状态下心率较平时增快。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心率增快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心率本身相对较快,早期心衰时心率增快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需要仔细监测;老年人基础心率相对较慢,早期心衰时心率增快可能更明显,如原本心率在60-70次/分钟,现在可能增加到80次/分钟以上。
奔马律:部分早期心衰患者可闻及奔马律,这是一种额外的心音,发生在舒张期,与病理性第三心音有关,提示心肌功能障碍。例如,医生听诊时可听到类似“嗒-嗒-嗒”的声音,如马奔跑时的蹄声,提示心脏舒张功能受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