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怎么引起
心肌缺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是动脉内膜形成粥样斑块致管腔狭窄、血流储备能力下降,年龄增长增加发病风险,绝经前女性因雌激素保护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接近男性;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致心肌缺血,可在无明显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或在其基础上诱发,吸烟、饮酒、药物、寒冷、精神紧张等可诱发;其他原因包括心肌耗氧量增加,如高血压、甲亢使心肌耗氧增加致缺血;血液成分改变,严重贫血使携氧能力下降、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致缺血;血管炎累及冠状动脉致管壁病变影响血流引起缺血,如川崎病可致冠状动脉瘤等并发症引发心肌缺血。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能够根据心肌的需求调节血流量,以满足心肌代谢对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动脉内膜上会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多,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能力下降,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如运动、情绪激动等),冠状动脉无法及时提供足够的血液,从而引起心肌缺血。例如,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病理研究表明,约70%以上的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导致血管完全闭塞引起的,而在此之前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狭窄,这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缺血发生的重要基础。
2.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壁的弹性逐渐下降,血管内皮更容易受到损伤,脂质等物质更容易在血管壁沉积,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在性别方面,绝经前女性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其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
二、冠状动脉痉挛
1.发病情况:冠状动脉痉挛也可导致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痉挛是指冠状动脉平滑肌发生强烈收缩,引起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从而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它可以在无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也可在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诱发。例如,某些因素如吸烟、大量饮酒、使用某些药物(如麦角新碱等)、寒冷刺激、精神紧张等都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研究发现,在一些年轻患者中,没有明显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但因冠状动脉痉挛而出现心肌缺血症状的情况并不少见。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吸烟的人群,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大量饮酒也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内皮功能等机制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的人,体内会分泌一些应激激素,也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
三、其他原因
1.心肌耗氧量增加:某些疾病会导致心肌耗氧量显著增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例如,高血压患者,由于血压升高,心脏需要更大的力量来泵血,心肌耗氧量增加,如果冠状动脉供血不能相应增加,就会发生心肌缺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也容易出现心肌缺血的情况。
2.血液成分改变:严重贫血时,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单位体积血液中的氧含量减少,即使冠状动脉供血正常,心肌也会因为缺氧而发生缺血。另外,血液高凝状态,如某些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或获得性的如恶性肿瘤患者等情况,容易形成血栓,当血栓堵塞冠状动脉时,会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死。
3.血管炎:一些血管炎疾病,如结节性多动脉炎、川崎病等,可累及冠状动脉,导致冠状动脉管壁炎症、狭窄等病变,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从而引起心肌缺血。例如,川崎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冠状动脉瘤等并发症,进而导致心肌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