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胰腺炎需要检查什么
急性胰腺炎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其他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血常规、C反应蛋白、生化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增强CT、MRI及MRCP等;其他检查有腹腔穿刺、内镜检查等,不同人群进行相关检查需注意相应问题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清淀粉酶:血清淀粉酶一般在发病后2-12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高峰,48小时后开始下降,持续3-5天。血清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可确诊急性胰腺炎,但淀粉酶的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并不成正比,如重症胰腺炎时,胰腺组织广泛坏死,血清淀粉酶可正常或低于正常。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大部分急性胰腺炎患者中,血清淀粉酶的动态变化能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2.血清脂肪酶:血清脂肪酶通常在发病后24-72小时开始升高,持续7-10天,其特异性较高,对于就诊较晚的急性胰腺炎患者诊断价值较大。
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常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严重者可出现核左移。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机体免疫激活,白细胞等免疫细胞被动员参与炎症过程。
4.C反应蛋白(CRP):CRP是炎症反应的标志物,在急性胰腺炎时可明显升高,且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CRP升高提示炎症反应较剧烈,病情可能较重。
5.生化检查
血糖:部分患者可出现血糖升高,这是因为胰腺坏死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或胰高血糖素释放增加等原因。持续血糖升高大于11.1mmol/L提示胰腺坏死,预后不良。
血钙:血钙降低常见于重症急性胰腺炎,血钙低于2mmol/L时,提示胰腺坏死严重,易出现手足抽搐等低钙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腹部超声是急性胰腺炎的常规初筛检查,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积液等情况,但对于胆总管结石等病因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且受肠气干扰较大。例如,它能初步观察胰腺的形态、大小以及周围有无积液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病情。
2.增强CT:增强CT是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胰腺实质的坏死程度、胰周及腹膜后间隙的渗出情况等。根据CT分级(如APACHEⅡ评分等相关的CT分级系统)可以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例如,通过增强CT可以准确判断胰腺有无坏死、坏死的范围等,这对指导临床治疗至关重要。
3.MRI及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对于诊断胆源性胰腺炎的病因有一定优势,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情况,有助于发现胆总管结石等胆道病变。MRI对于胰腺组织的显示有时比CT更具优势,尤其是在一些特殊情况的诊断中。
三、其他检查
1.腹腔穿刺: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若出现腹腔内大量渗出等情况,可进行腹腔穿刺。穿刺液若为血性,且淀粉酶含量显著升高,有助于诊断急性胰腺炎。同时,通过对穿刺液的常规、生化等检查还可以进一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有无感染等情况。
2.内镜检查:对于怀疑胆源性胰腺炎的患者,必要时可进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等检查,不仅可以明确胆道有无结石等病变,还可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取出结石等。但ERCP有一定的并发症风险,如胰腺炎、胆道感染等,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进行急性胰腺炎相关检查时需注意:对于儿童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要考虑辐射剂量等问题,尽量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检查方式;女性患者若处于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在选择检查方法时要充分评估检查对胎儿等的影响;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患者,在检查过程中要关注基础疾病对检查结果的可能影响以及检查对基础疾病的影响等;长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在诊断时要结合其生活史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