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是什么引起的
肝硬化的病因多样,包括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肥胖、2型糖尿病等代谢相关因素,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等自身免疫性肝病,血色病、肝豆状核变性等遗传代谢性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药物或毒物损伤等,不同病因导致肝硬化的机制和发展过程各有特点。
一、病毒性肝炎
1.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肝硬化的常见病因之一。全球约有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约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慢性HB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反复炎症坏死,进而逐步发展为肝硬化。我国是乙肝大国,约有9000万慢性乙肝患者,其中部分会进展为肝硬化。
2.丙型肝炎病毒(HCV):全球约有1.8亿人感染HCV,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约有50%-85%会发展为肝硬化。HCV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会持续损伤肝细胞,逐渐导致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肝硬化。
二、酒精性肝病
1.长期大量饮酒:长期饮酒者中,约10%-20%会发展为酒精性肝病,进而可能进展为肝硬化。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直接毒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纤维化。一般来说,男性每日饮酒折合乙醇量超过40g,持续5年以上;或每日饮酒折合乙醇量虽不足40g,但有其他致病因素参与(如合并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也可诱发酒精性肝病并发展为肝硬化。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1.代谢相关因素: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相关因素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重要诱因。约20%-30%的NAFLD患者会发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进而逐步进展为肝硬化。肥胖人群中NAFLD的患病率较高,约50%-90%的肥胖者合并NAFLD,其中部分会发展为肝硬化。
四、自身免疫性肝病
1.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女性,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细胞有关。约40%-70%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若不及时治疗,会在发病后10-20年进展为肝硬化。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持续的自身免疫炎症损伤会导致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2.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主要影响女性,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攻击肝内小胆管,导致胆管破坏、胆汁淤积,进而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一般来说,未经治疗的PBC患者在发病后10年左右约50%会发展为肝硬化。
五、遗传代谢性疾病
1.血色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由于铁代谢障碍,过多的铁沉积在肝脏等器官。过量的铁会导致肝细胞损伤、炎症和纤维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多见于男性,发病年龄多在30-60岁之间。
2.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铜在肝脏内沉积,引起肝细胞损害、炎症及纤维化,逐渐发展为肝硬化。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病较为多见,患者体内铜蓝蛋白合成障碍,导致铜代谢异常。
六、胆汁淤积
1.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肝内、外胆管进行性炎症和纤维化,导致胆管狭窄、胆汁淤积,进而引起肝硬化。多见于中青年男性,约50%-70%的PSC患者会在发病后10-20年发展为肝硬化。
七、药物或毒物损伤
1.药物:某些药物长期或过量使用可引起肝损伤,进而导致肝硬化。例如,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甲基多巴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逐渐发展为肝硬化。
2.毒物:长期接触四氯化碳、黄曲霉毒素等毒物也可损伤肝细胞,导致肝脏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发展为肝硬化。例如,在一些职业暴露环境中,工人长期接触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物质,增加了患肝硬化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