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与心绞痛的区别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缺血缺氧致心肌坏死,多在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闭塞引发,症状剧烈持久,心电图有特征性动态演变,治疗强调早期再灌注等;心绞痛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肌短暂缺血缺氧,疼痛部位等有特点,发作时心电图有改变,治疗发作时休息用药,缓解期改善供血等,二者在发病机制、症状表现、心电图表现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区别。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多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最终引发心肌坏死。例如,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闭塞可引起左心室前壁、心尖部等区域心肌梗死。
2.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狭窄或部分分支闭塞,当心脏负荷增加时,心肌需氧量增加,而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不能相应地增加供血,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
二、症状表现
1.心肌梗死:疼痛程度较剧烈,持续时间较长,多超过30分钟,可达数小时或更长,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可伴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还可出现心律失常、低血压和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相关表现。年龄较大者可能症状不典型,易被忽视;女性心肌梗死症状有时与男性不同,可能更易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不典型表现。有冠心病病史者发生心肌梗死时症状可能更具提示性。
2.心绞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上肢内侧等,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迅速缓解。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诱发,去除诱因或休息后症状可缓解,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及严重并发症表现。不同性别、年龄人群心绞痛症状基本类似,但年龄较大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有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人群更易频繁发作心绞痛。
三、心电图表现
1.心肌梗死:急性期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型,宽而深的Q波(病理性Q波),T波倒置等动态演变过程。不同导联的ST段抬高、Q波改变等可提示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及相应心肌区域。年龄较大者心电图变化可能因心脏结构和电生理的退变有一定特殊性,但主要特征仍符合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规律。
2.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部分患者静息心电图可能无明显异常,需进行心电图负荷试验等进一步检查协助诊断。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改变基本一致,但老年患者可能存在基础心电图异常,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
1.心肌梗死:强调早期再灌注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以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同时进行抗血小板、抗凝、抗心肌缺血等治疗,对于有并发症的患者需进行相应并发症的处理。年龄较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因为其器官功能可能减退;女性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激素等因素对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潜在影响,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需强调改变生活方式。
2.心绞痛:发作时需立即休息,含服硝酸甘油等缓解症状,缓解期需改善冠状动脉供血、减轻心肌耗氧,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他汀类药物等稳定斑块,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评估是否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治疗。不同年龄人群在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调整上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女性患者在用药时需关注药物对内分泌等方面的影响,有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必须强调戒烟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来预防心绞痛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