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性心律失常有哪些常见类型
窦性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频率超100次/分钟,分生理和病理因素致,心电图P波规律、频率>100次/分钟且P-R间期≥0.12秒)、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钟,分生理和病理因素致,心电图P波规律、频率<60次/分钟且P-R间期≥0.12秒)、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起源未变但节律不规则,分呼吸性和非呼吸性,心电图P波规律但R-R或P-P间期长短不一、相差>0.12秒)、窦性停搏(较长时间窦房结不发冲动,分多种因素致,心电图正常窦性PP间期内突然P波脱落、长PP间期与正常PP间期无倍数关系)
窦性心律失常常见类型包括窦性心动过速(成人窦性心律频率超100次/分钟,分生理和病理因素致,心电图P波规律、频率>100次/分钟且P-R间期≥0.12秒)、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频率低于60次/分钟,分生理和病理因素致,心电图P波规律、频率<60次/分钟且P-R间期≥0.12秒)、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起源未变但节律不规则,分呼吸性和非呼吸性,心电图P波规律但R-R或P-P间期长短不一、相差>0.12秒)、窦性停搏(较长时间窦房结不发冲动,分多种因素致,心电图正常窦性PP间期内突然P波脱落、长PP间期与正常PP间期无倍数关系)
一、窦性心动过速
1.定义与特点: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超过100次/分钟即为窦性心动过速。其发生常与生理因素(如运动、情绪激动、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等)及病理因素(如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力衰竭等)相关。在生理情况下,运动时人体需氧量增加,心脏通过加快心率来满足机体需求,这是一种正常的代偿机制;而病理因素导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则是机体在患病状态下的心脏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一般来说,儿童相对更易因生理活动如哭闹等出现窦性心动过速,但如果是病理因素引起则需针对原发疾病进行评估。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上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钟,P-R间期≥0.12秒。
二、窦性心动过缓
1.定义与特点: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钟称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睡眠状态等生理情况,此时是机体适应低代谢状态的一种表现;也可见于病理情况,如颅内疾患、严重缺氧、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以及服用某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生理性的窦性心动过缓,而儿童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则需警惕是否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病理情况。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显示P波规律出现,频率<60次/分钟,P-R间期≥0.12秒。
三、窦性心律不齐
1.定义与特点:窦性心律不齐是指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但节律不规则。在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中,与呼吸有关,吸气时心率增快,呼气时心率减慢,多见于青少年,一般无临床意义;非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较少见,可见于某些心脏病或与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有关。不同年龄人群中,青少年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较为常见,而对于患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出现窦性心律不齐则需进一步评估心脏情况。
2.心电图表现:心电图示P波规律出现,但R-R间期或P-P间期长短不一,相差>0.12秒。
四、窦性停搏
1.定义与特点:窦性停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窦房结不发放冲动,心电图上表现为在一段较正常PP间期显著延长的时间内无P波出现,或P波与QRS波群均不出现。可由迷走神经张力增高、窦房结功能障碍、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因素引起。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若发生在儿童身上,需排查先天性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等情况;成年人则需考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导致窦房结功能受损的可能。
2.心电图表现:在正常窦性PP间期内突然出现P波脱落,形成长PP间期,且长PP间期与正常PP间期之间无倍数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