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骨质疏松怎么办
为应对骨质疏松,可从生活方式调整、医学监测与评估、药物干预及特殊人群提示等方面入手。生活方式上运动要适当且避免久坐,饮食要保证钙、维生素D摄入并控盐;需定期骨密度检测及监测相关指标;可使用钙剂、维生素D制剂等药物干预;绝经后女性、长期服糖皮质激素老人及行动不便老人有各自需注意的特殊方面。
一、生活方式调整
1.运动方面:
老人可进行适当的负重及肌肉力量锻炼,如步行、慢跑、太极拳等。研究表明,规律的运动能增加骨密度,每周进行3-5次运动,每次30分钟左右较为适宜。运动可以刺激骨骼,促进骨代谢,对改善骨质疏松有积极作用。同时,运动还有助于提高老人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而跌倒在骨质疏松老人中容易导致骨折等严重后果。
避免长时间不活动,久坐会加速骨量丢失,老人应每隔一段时间就起身活动一下。
2.饮食方面:
保证充足的钙摄入,建议每天摄入钙1000-1200mg。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鱼虾等。例如,每天饮用300-500ml牛奶能提供约300-500mg的钙。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
摄入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蛋黄等,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老年人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下降,适当通过饮食补充维生素D很有必要。此外,还可适当晒太阳,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要注意避免晒伤,一般每天晒太阳15-30分钟即可。
控制盐的摄入,高盐饮食会增加尿钙排泄,加速骨量丢失,老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g以下。
二、医学监测与评估
1.骨密度检测:
建议老人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如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测。一般每年或每隔一段时间检测一次,通过骨密度检测可以了解骨骼的矿物质含量、骨密度等情况,从而评估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例如,T值小于-2.5可诊断为骨质疏松。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有骨质疏松相关危险因素的老人,如绝经后女性、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的老人等,更应加强骨密度监测。
2.相关指标监测:
监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血钙水平异常可能反映体内钙代谢情况,血磷与骨骼的矿化有关,碱性磷酸酶在骨代谢活跃时会升高,这些指标的监测有助于综合评估骨骼健康状况以及骨质疏松相关的代谢问题。
三、药物干预(仅说明药物名称)
1.钙剂:
如碳酸钙等钙剂可用于补充钙摄入不足,帮助维持骨骼中的钙含量。但在使用钙剂时,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情况,不过具体的服用剂量等需遵循医生的专业指导,因为不同老人的情况不同。
2.维生素D制剂:
对于维生素D缺乏的老人,可补充维生素D制剂,如骨化三醇等,以促进钙的吸收,改善骨代谢。
四、特殊人群提示
1.绝经后女性: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丢失加速,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除了上述生活方式调整等措施外,更要重视定期骨密度检测,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在饮食上要确保钙和维生素D的充足摄入,运动方面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如在运动时要注意场地的安全,避免在湿滑等危险环境中运动,防止跌倒。
2.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的老人:
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易导致骨质疏松,这类老人除了要严格按照医嘱调整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外,更要加强骨健康的管理。要密切关注骨密度变化,在生活方式上要保证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运动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导致骨折等情况,同时要定期复诊,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行动不便的老人:
行动不便的老人更容易发生跌倒等意外,从而加重骨质疏松相关的损伤。在生活方式调整中,运动要选择相对安全、简单的方式,如在室内进行一些简单的肢体活动等。饮食上要确保营养均衡,家人要给予更多的照顾,如协助老人进行日常生活活动,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等,以降低跌倒风险,维护骨骼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