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继发性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某些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常见病因有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和内分泌疾病(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诊断要点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尿常规、血液生化)和影像学检查(超声、肾动脉造影、肾上腺CT或MRI)。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病因,血压可短期明显升高或有特殊临床表现,去除病因血压可改善。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可适当用降压药物,不同特殊人群治疗需考虑其生理特点。
一、常见病因
1.肾脏疾病
肾小球肾炎:各类肾小球肾炎均可导致血压升高。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水钠潴留,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等有关。例如,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引起炎症反应,影响肾脏正常的水盐代谢和血压调节功能。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儿童患肾小球肾炎导致继发性高血压时,可能因生长发育受影响而出现生长迟缓等情况;成年患者则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等典型表现。
肾动脉狭窄:多因肾动脉粥样硬化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原因引起。肾动脉狭窄会使肾脏灌注减少,刺激肾脏分泌肾素,通过RAAS系统使血压升高。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原因,而年轻女性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相对多见。
2.内分泌疾病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增生或肿瘤导致醛固酮分泌过多,醛固酮作用于肾脏,促进钠重吸收和钾排泄,引起钠潴留、血容量增加,进而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常伴有低血钾,出现乏力、肌肉无力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女性相对有一定发病倾向。
嗜铬细胞瘤:肿瘤持续或间断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还可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患者可能以腹部肿块等为首发表现。
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分泌过量皮质醇,引起钠潴留、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敏感性增强等,导致血压升高。常见于成年女性,患者常伴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外貌等特征性表现。
二、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家族史、既往疾病史、用药史等。例如,询问是否有肾脏疾病病史、内分泌疾病相关症状等。对于年轻患者出现高血压,要重点排查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病因。
2.体格检查:测量双侧上肢血压,若双侧血压差异较大,提示可能存在肾动脉狭窄等情况。检查腹部有无血管杂音等,有助于发现肾动脉狭窄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有助于判断肾脏疾病。
血液生化检查可检测血钾、醛固酮、肾素、皮质醇等指标。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可有低血钾、醛固酮升高而肾素降低;嗜铬细胞瘤患者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升高。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筛查肾脏疾病、肾上腺病变等。
肾动脉造影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
肾上腺CT或MRI有助于发现肾上腺肿瘤等病变。
三、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区别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不明确,多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通常是血压缓慢升高,以全身小动脉痉挛及硬化为基本病变,早期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后期可累及心、脑、肾等靶器官。而继发性高血压有明确的病因,血压可在短时间内明显升高或具有某些原发性高血压不具备的临床表现,去除病因后血压可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
四、治疗原则
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例如,肾动脉狭窄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若为肾上腺肿瘤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嗜铬细胞瘤患者需手术切除肿瘤等。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同时,也需要根据血压情况适当选用降压药物,但根本是解决原发病因。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特殊人群,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例如,儿童患者在治疗继发性高血压时,要更加注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女性患者在考虑内分泌疾病相关病因时,要结合其月经等生理周期情况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