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骨质疏松治疗方式有哪些
骨质疏松可通过基础措施、药物治疗、康复治疗来应对。基础措施包括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药物有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类、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等;康复治疗包含运动疗法和物理因子治疗;特殊人群需注意安全、遵医嘱用药、监测指标、关注营养和生活态度等。
一、基础措施
1.钙剂补充:钙是维持骨骼健康的重要元素,老年人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1000-1200mg。通过饮食补充是较好的方式,如多食用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有研究表明,充足的钙摄入有助于减缓骨量丢失,对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作用。对于饮食摄入不足的老年人,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钙剂,如碳酸钙等,但需注意钙剂的合理选择及与其他药物等的相互作用。
2.维生素D补充:维生素D可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老年人因皮肤合成维生素D能力下降、日照时间可能不足等因素,易缺乏维生素D。推荐老年人每日维生素D摄入量为800-1200IU。除了通过适当晒太阳(一般建议每日累计晒太阳10-15分钟,注意避免强烈阳光直射导致皮肤损伤)来合成维生素D外,也可通过饮食(如深海鱼类、蛋黄等)或补充剂来获取。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有助于维持骨骼的正常代谢,降低骨折风险。
二、药物治疗
1.双膦酸盐类:这类药物是治疗骨质疏松的常用药物之一,可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吸收。例如阿仑膦酸钠等,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其能显著增加骨密度,降低椎体及非椎体骨折的发生风险。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时需空腹服用,且服用后30分钟内不宜进食、饮水或服用其他药物,同时对于有严重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的老年人需谨慎使用。
2.降钙素类:降钙素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物活性和减少破骨细胞的数量,从而减少骨量丢失。它还具有止痛的作用,对于骨质疏松引起的骨痛有一定缓解效果。如鲑降钙素等,不过使用降钙素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面部潮红等,在使用时需密切观察老年人的反应。
3.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对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可考虑使用此类药物,如雷洛昔芬等。它能选择性地作用于雌激素受体,在骨骼上发挥类雌激素的作用,抑制骨吸收,同时不刺激乳腺和子宫,有助于维持骨密度,但使用前需评估患者的心血管等情况。
4.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是一种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小剂量使用时能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但该药物价格相对较高,且有一定的使用禁忌和注意事项,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使用。
三、康复治疗
1.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加骨密度,改善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降低骨折风险。老年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步行、慢跑、太极拳、游泳等。步行是较为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每次步行30分钟左右,每周5次。运动时需注意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造成损伤。对于有骨关节疾病等情况的老年人,运动方式和强度需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2.物理因子治疗:如电刺激、超声波等物理因子治疗方法也可应用于骨质疏松的康复。电刺激可以通过促进骨细胞的活性来影响骨代谢,有助于骨的形成和修复。但物理因子治疗需在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人员操作,根据老年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人在治疗骨质疏松过程中需特别注意安全。由于骨质疏松患者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剧烈运动和意外跌倒。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需有人陪伴,家居环境要进行安全改造,如安装扶手、保持通道通畅等。在药物使用方面,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了解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定期监测骨密度等相关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确保钙、维生素D等的充足摄入,鼓励老年人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适当的社交活动和康复训练,以提高生活质量,更好地应对骨质疏松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