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手术步骤是什么
剖宫产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产妇、禁食禁水、手术区域准备)、麻醉(选择椎管内麻醉等方式及操作)、手术步骤(切开腹壁、打开腹膜、暴露子宫、切开子宫、娩出胎儿、处理胎盘、缝合子宫、缝合腹壁)、术后注意事项(监测生命体征、伤口护理、泌乳哺乳准备、活动康复)等环节,各环节需严格操作以保障手术顺利及产妇术后恢复。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与准备
术前需对产妇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孕周、胎儿情况(如胎位、胎儿大小等)、产妇的一般状况(如生命体征、既往病史等)。对于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如妊娠高血压、糖尿病等,需在术前对相关疾病进行良好控制。例如,妊娠高血压产妇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平稳的范围,以降低手术风险。
产妇需禁食禁水,一般在术前6-8小时禁食固体食物,术前2-4小时禁饮清亮液体,目的是防止术中呕吐引起误吸。
2.手术区域准备
手术区域需进行皮肤准备,通常范围是上至剑突下,下至大腿上1/3,两侧至腋中线。使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麻醉
1.麻醉方式选择
常用的麻醉方式为椎管内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这种麻醉方式可以使产妇下半身失去感觉和运动功能,同时保持意识清醒,便于手术中观察产妇和胎儿情况。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产妇存在椎管内麻醉禁忌证,则可能选择全身麻醉。
2.麻醉操作过程
以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麻醉为例,首先在产妇背部选定穿刺部位,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后,通过穿刺针依次穿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等结构,到达蛛网膜下腔,注入适量的麻醉药物,然后再置入硬膜外导管,以便术中根据需要追加麻醉药物。
三、手术步骤
1.切开腹壁
依次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层、腹直肌前鞘、腹直肌等腹壁组织。在切开过程中要注意层次清晰,避免损伤深部组织。
2.打开腹膜
使用腹膜钳提起腹膜,然后用手术刀或电刀切开腹膜,进入腹腔。在打开腹膜时要小心,避免损伤腹腔内的脏器。
3.暴露子宫
将子宫托出腹腔,用湿纱布垫保护好周围组织,充分暴露子宫下段。对于肥胖产妇等情况,可能需要更仔细地分离周围组织以更好地暴露子宫下段。
4.切开子宫
在子宫下段选择合适的切口位置,一般为横切口。使用子宫钳固定子宫,然后用手术刀或电刀切开子宫肌层,进入宫腔。切开子宫时要注意控制速度和深度,避免损伤胎儿。
5.娩出胎儿
当胎儿头部露出时,助产士协助将胎儿慢慢娩出,然后清理胎儿呼吸道,确保胎儿呼吸通畅。如果胎儿有窘迫等情况,可能需要加快娩出速度。
6.处理胎盘
胎儿娩出后,等待胎盘自然剥离或通过人工剥离的方式取出胎盘。如果有胎盘残留等情况,需进行相应处理。
7.缝合子宫
用可吸收缝线逐层缝合子宫肌层,然后缝合子宫浆膜层。缝合要保证层次对合良好,避免出血和术后子宫破裂等情况。
8.缝合腹壁
依次缝合腹直肌前鞘、腹直肌、皮下组织和皮肤。缝合皮肤时可采用间断缝合或连续缝合等方式,确保切口愈合良好。
四、术后注意事项
1.产妇监测
术后需密切监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一般每小时监测一次,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可适当延长监测间隔。同时要观察产妇的阴道出血情况,若出血过多需及时处理。
2.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对于有妊娠合并症的产妇,如糖尿病产妇,需更加注意切口的护理,因为这类产妇切口愈合相对较慢,容易发生感染。
3.泌乳与哺乳准备
鼓励产妇尽早开始泌乳,可让新生儿尽早吸吮乳头,刺激乳汁分泌。对于剖宫产术后的产妇,可能由于伤口疼痛等原因影响哺乳,需给予相应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产妇顺利进行母乳喂养。
4.活动与康复
术后鼓励产妇尽早在床上进行翻身、肢体活动等,以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和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术后24小时可根据产妇情况协助其下床活动,但要注意保护伤口,避免剧烈活动。对于高龄产妇等高危人群,更要重视早期活动和康复,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