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有什么症状
心衰有多种症状,呼吸困难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早期活动后出现,随病情进展活动耐量下降)、端坐呼吸(被迫采取端坐或半卧位减轻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夜间憋醒、坐起,严重伴咳粉红色泡沫样痰);乏力疲倦是心排血量降低致组织灌注不足、骨骼肌供血供氧减少所致;水肿有下肢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下午明显、休息后减轻),严重时可出现腹水、胸水;还有咳嗽咳痰(早期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急性发作可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少尿及肾功能损害(心排血量降低致肾血流灌注减少,长期可致肾功能损害)等症状。
一、呼吸困难
1.劳力性呼吸困难:这是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在病情较轻时,仅在剧烈活动或体力劳动后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轻度体力活动甚至静息状态下也会发生。其机制主要是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加重肺淤血。例如,一些患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原本可以快走一段距离,后来走几百米就会出现气短、呼吸急促的情况。对于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当出现这种活动耐量下降伴随呼吸困难时,要警惕心衰可能。
2.端坐呼吸:患者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这是因为端坐时下肢血液回流减少,肺淤血减轻,同时膈肌下移,胸腔容积增大,有利于改善呼吸。比如,心衰患者夜间睡眠时可能会突然因呼吸困难而憋醒,需要坐起来才能逐渐缓解呼吸急促的症状。对于老年人,本身心肺功能有所下降,若出现夜间阵发性端坐呼吸,更应及时排查心衰相关问题。
3.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多在夜间睡眠中发作,患者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呼吸深快。严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又称心源性哮喘。其发生机制与睡眠时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支气管收缩,呼吸阻力增大;同时,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肺淤血加重有关。在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中,尤其是年龄较大者,若频繁出现夜间不明原因的憋醒伴呼吸困难,需高度怀疑心衰。
二、乏力、疲倦
这是由于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骨骼肌供血供氧减少所致。患者常感觉全身无力,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即使是轻度活动也会感到疲惫不堪。例如,原本可以正常做家务的患者,现在扫地几分钟就会觉得很累,需要休息。对于老年心衰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出现乏力疲倦症状时更易被忽视,但这可能是心衰早期的重要信号之一。
三、水肿
1.下肢水肿:多为对称性、凹陷性水肿,常见于足踝部、胫骨前等部位。起床活动一天后,下午水肿较为明显,休息一夜后可减轻或消退。其发生机制是右心衰竭时,体循环静脉压升高,使软组织出现水肿。比如,心衰患者每天傍晚时脚踝会比早晨明显肿胀,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会出现一个凹陷,且短时间难以恢复。对于有心脏病史的中老年人,若发现下肢水肿,要考虑心衰的可能。
2.腹水、胸水:严重的心衰患者可出现腹水和胸水。胸水以双侧多见,也可单侧,单侧者以右侧较为常见。腹水和胸水的出现是由于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液体漏出到胸腔和腹腔。例如,部分心衰患者会出现腹部胀满、呼吸困难加重等症状,检查可发现有胸水或腹水。对于患有心脏病且出现腹部膨隆、呼吸困难加重的患者,需考虑心衰导致的胸水、腹水情况。
四、其他症状
1.咳嗽、咳痰:咳嗽是较早出现的症状,一般为白色浆液性泡沫状痰,合并感染时,痰可呈脓性。急性左心衰竭发作时,可出现大量粉红色泡沫样痰,这是由于肺泡和支气管黏膜淤血所致。比如,心衰患者可能会经常咳嗽,尤其在平卧时加重,咳出的痰呈白色泡沫状。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若出现咳嗽咳痰且逐渐加重,需考虑心衰相关因素。
2.少尿及肾功能损害:心衰患者由于心排血量降低,肾血流灌注减少,可出现少尿。长期慢性心衰可导致肾功能损害,出现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情况。例如,部分心衰患者会发现尿量较以往减少,检查肾功能时发现指标异常。对于老年心衰患者,本身肾功能随年龄下降,更易出现肾功能损害相关表现,需密切关注尿量及肾功能变化。



